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3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治病症也需“医心”
本报记者 袁 勇 李己平

2月7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医疗队来到武汉,整建制接管武汉同济医院一个新冠肺炎患者病区。在这里,50个床位的患者,得到的不仅是对新冠肺炎症状的医治与护理,还有医疗队全面、细微的心理治疗。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医疗队队长、副院长吕国悦告诉记者:“与以往抗灾医疗救援不同,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来说,这次疫情不可控性很大。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医生的劳累焦虑,患者的担惊受怕、心情烦躁,都会产生心理问题。考虑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这些问题,我们医疗队来的时候就配备了心理医生。”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理卫生科医生田润辉说:“对于医生来说,患者不治,离我们而去,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很多医生会觉得,他没有救回患者的生命,会有一种无力感。因此会出现焦虑、抑郁、失望、紧张等情绪,严重者会导致心理疾病,所以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十分有必要。”

医疗队在救治过程中发现,80%的患者有焦虑症状。“如果患者有心理问题,用药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们希望通过共情、倾听等方式为他们疏解负面情绪,针对不同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支持,安抚他们的内心。我们要求这个工作不仅心理医生要做,所有的医生护士都要做。”吕国悦说。

为了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医护人员通过语言交流和一些行为交流,如打声招呼,告知指标好转,做个加油的手势,碰碰患者的肩膀,握握手等,无形中与患者建立起亲近感和信任感,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心理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所有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吕国悦说:“关爱和支持有时比药物的作用还要大。比如我们进入病房后,会和患者说‘状态不错啊,可以吃点儿东西’‘脸色变好了’等。轻微的一次鼓励,就可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