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个月,东盟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于去年初开始全面实施,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已提升到了更高水平。
中国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东盟与中国间的货物贸易总值达到594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在中国外贸总值中所占比例上升为14.4%。由此,东盟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虽然说短期外贸统计数字不一定代表常态,后续也有可能再次出现波动和调整,但这一令人欣慰的数字却是中国—东盟联手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既属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于去年初开始全面实施,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已提升到了更高水平。
纵观目前中国已经签署的16个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签署的时间最早,拥有的人口数量最大,覆盖的发展中国家最多,同时也是首个实现了全面升级的自贸区。早在2000年10月份,在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便提出了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倡议。2002年11月份,《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2019年8月份,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的升级版议定书开始全面生效。
若论经济规模,中国—东盟自贸区是继欧盟、美墨加自贸协定之后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GDP总和现已超过了15万亿美元。该项多边自贸安排不仅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也给区域内20亿亚洲人口带来了巨大实惠,成为不同国家之间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典范。最新统计显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总额在2019年为6416亿美元,较2002年自贸区开始启动时的548亿美元贸易额增长了11倍多。毫无疑问,正是由于自贸协定的签署与升级,大大降低了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关税,释放出了潜在的比较优势,推动了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才使得工商企业增强了对中国和东盟间的经济合作预期与信心,从而拉动了国家和地区间贸易额增长,带动了贸易投资良性循环。
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是中国—东盟关系的基石。在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方面,中国与东盟一直拥有广泛的共识。2018年11月中旬,《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正式发布,制定了2020年时双向贸易额达到10000亿美元、投资额达到1500亿美元的短期目标,并为中国与东盟未来关系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借此东风,中国与东盟逐步深化了战略对接,东盟所有成员国均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9年11月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达成一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与东盟之间陆上、海上、天上、网上的互联互通网络建设步伐。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合作的大型项目已有中马“两国双园”、中缅油气管道、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以及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等。同时,还与东盟国家一道共同完成了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泰中罗勇工业园、越南龙江工业园等经贸园区建设,这些重要的经贸合作平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与东盟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合作。随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等项目建设不断推进,区域和次区域合作也将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新亮点和新增长点。
中国现已连续10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方企业在东盟的累计投资额也已突破了1000亿美元,所建经贸合作区达到了25个,为当地创造了十多万个工作岗位。目前,中国与东盟正携手推进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双方努力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不断拓展,今年又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电子商务、科技创新、5G网络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合作取得进展,相信彼此经济融合将更为紧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将步步趋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