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撑,健康产业将无力接受疫情对人类的挑战。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未来10年,我国健康产业将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按照美国健康产业占GDP17%以上的比重来计算,到2030年,我国健康产业规模将突破20万亿元,成为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产业,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健康产业主要包括医疗卫生、药品、医疗器械、健康服务四大板块。目前,我国健康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支撑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是医院、医药两大支柱,以健康管理为主的主动健康产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滞后。
随着3D打印、机器人、人工智能、可穿戴、互联网等新科技与健康领域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健康产业的外延和内涵已发生重大改变,其发展将彻底摆脱医院和药品的二元结构模式。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健康产业。
产业发展科技为先
一是3D打印+数字医疗。3D打印作为一项前沿性的先进制造技术,核心是解决许多复杂的高难度个性化制造难题,在工业、生物医疗、建筑等领域均有成熟应用。其在医疗康复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一是体内植入物,主要是骨科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二是手术路线规划,手术导板;三是打印器官、细胞软组织。
二是机器人+医疗。医疗机器人是集医学、影像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机械力学、材料学、计算机学、计算机视觉、数学分析、机器人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交叉研究领域,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广义的医疗机器人包括康复机器人、医用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医用教学机器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把医疗机器人归类为服务机器人范畴。
三是机器人+康复。康复机器人的功能是让行动障碍者重新恢复正常,它主要服务于残疾人士、中风病患者和因运动受伤的人士,包括上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
四是互联网+可穿戴+大数据+医疗健康。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所有智慧产业、智慧生活项目均离不开互联网的参与和支撑。通过大数据科学的抓取和挖掘,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可以带领我们真正进入数字健康时代。
多策并举促发展
健康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多措并举,有的放矢。
一要坚持产业引领。无论是养老健康,还是医养健康、社区健康、科技健康,都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发挥比较优势,做好顶层设计。产业引领至关重要。2019年9月,我国健康产业10项重大工程发布:优质医疗健康资源扩容工程、“互联网+医疗健康”提升工程、中医药健康服务提质工程、健康服务跨界融合工程、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工程、健康保险发展深化工程、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健康产业人才提升工程、健康产业营商环境优化工程、健康产业综合监管工程。
二要加强国际对话合作。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早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科技发达,经济基础雄厚,在养老健康、医养健康和健康管理等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我们应该加强对话合作,引进一批高端特色医疗项目和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
三要注重健康产业人才培养。目前,我国高端护理人才、健康管理人才等严重缺乏,应加快健康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推动一批传统医疗卫生院校加快专业调整,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健康产业管理人才与应用人才。
四要推动健康科技产业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是健康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我们要加强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大力扶持和培育医疗康复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研发、孵化和产业化,推广新科技新成果新模式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示范。
五要加快中医药产业标准化国际化进程。在应对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民族瑰宝,中医药要最终走向世界,形成全球影响力,需要加快标准化、规范化进程,让全世界更清楚地认识中医药和中医康养产业。
六要医养结合突出特色。医养项目对缓解优势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有4点需要重点把握:一是项目选址要注重自然生态和交通区位。自然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的旅游度假区、美丽乡村等是首选;二是打造特色医院是健康产业小镇成败的关键;三是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以国际化视野,高标准规划和布局,确保客人愿意来,留得住;四是充分体现服务功能。所有医养项目,最核心的是服务,贴心的服务是软实力,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以及经过系统培训的医疗护理专业人才。
(作者系国际健康产业论坛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