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3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2019年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上年末减少2593万平方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0.2个百分点;教育、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7.7%和37.2%……

这一个个重要指标数据,清晰地记录着2019年我国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也彰显着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与十足底气。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完成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过去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持续将改革推向纵深,着力破解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促进了宏观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也推动了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稳步提升。

2019年,受外部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增多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面对这一复杂局面,中央明确,我国经济运行遇到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同时指出,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继续加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继续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做文章,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巩固,就是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加大破、立、降力度。2019年,我国继续全面开展巩固钢铁、煤炭去产能成果,继续大力淘汰关停不达标落后煤电机组。推动去产能过程中,更加注重从总量性去产能加快转向结构性去产能、系统性优产能新阶段。例如,针对煤炭供需和产业布局新情况、新特点,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释放优质产能的标准越来越严格,不再单纯以煤矿产能规模为唯一标准,而是按照规划一批、核准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在大型煤炭基地抓紧谋划布局和加快建设一批优质产能煤矿。

在降成本方面,有关部门积极开展降低企业用能、物流等费用工作,持续降低用能成本,涉及金额近1500亿元;切实降低物流成本,涉及金额超过170亿元;清理规范相关服务收费,涉及金额近27亿元;降低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涉及金额60亿元。此外,国家还进一步加大了基础设施、高端制造业、新基础设施、生产要素等领域补短板力度。2019年,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7.3%和13.2%。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进“放管服”等改革,积极破除妨碍各类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

提升产业链水平,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我国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动能培育,继续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扩大中高端消费品供给,深挖内需增长潜力,加快培育发展壮大新动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有所提升,制造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201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31.7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制造业增加值有望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主要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集成电路产量2018亿块,增长8.9%;钢材产量12亿吨,增长6.3%。2019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01066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8%。

畅通,就是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在国际环境复杂、外部需求波动的情况下,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内需和国内市场的潜力不断释放,内需特别是消费对于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作用明显。2019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9.0%,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7.8%,比资本形成总额高26.6个百分点。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

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供给质量水平显著提升,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不过,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的结构性、体制性制约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仍然没有结束,深化改革依然在路上。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