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3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防“疫”战线的“病毒猎手”
——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科李艳团队

本报记者 袁 勇 通讯员 杜巍巍

1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加速蔓延,大批疑似患者涌入医院,却迟迟等不到一个答案:自己到底是不是新冠肺炎患者?受制于检测能力,彼时的湖北特别是武汉,只有省市疾控中心能每天完成少量检测。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科在科室主任李艳的带领下,迎难而上,与检验难题“硬碰硬”,不断更新自己的“武器”,让狡猾的病毒无处遁形,成为全国最早开展核酸检测的医疗机构,检验量居全国医院之首。

疫情凶猛袭来,检验需求陡增。1月20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科紧急联系试剂盒生产厂家采购试剂。第二天凌晨接到试剂后,紧急进行了试剂的性能评价,并在湖北全省医疗机构中率先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了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项目的顺利开展,实验室暂停了部分分子诊断项目的检测,分子诊断中心全员投入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中。检验医学科拥有一个独立的P2实验室,被确定为专门检测新型冠状病毒场所。实验室在人员配置、设备安置、检测试剂性能评价和生物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了合理化调整,30多人组成的团队24小时4班轮换工作,日夜奋战。

“抗击疫情是对学科综合能力的一次战时考验。在大战前不畏惧、不退缩,有序应战,是持续10多年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成果的最好体现。”李艳说。

如何在快速诊断的同时,确保医护人员不被感染?这是李艳团队反复琢磨的问题。经过团队反复商议,他们决定尝试使用病毒灭活后检测的方法。

1月31日,他们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检测前将新冠病毒灭活后再检测的实验:将新冠病毒原始样本放进专用“烤箱”,加热至56℃放置45分钟,取出静止10至15分钟后再检测。实验结果证明:与原始样本比对,灭活后数据结果未见明显差异。这一方式随后向湖北省内多家检测机构推广,大大降低了检测人员被感染的风险。

除了基于临床发现开展科学研究,根据疫情进展情况和病人的需要,李艳团队不断拓展服务病患的能力。实验室高效运转,开展呼吸道13项病毒的核酸检测、甲流乙流快速检测、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的核酸检测等,尽可能为疑似患者提供更多的鉴别诊断依据,加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患者分流的速度,缩短传染源的暴露时间。

疫情防控早期,很多医疗机构对于如何规范开展新冠病毒实验室检测不甚了解。作为先行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科对于全省医疗机构开展了紧急帮扶。

1月下旬,检验医学科即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各科进行标本采集规范化培训,绘制咽拭子采集示意图及注意事项,积极参与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患者入院和确诊患者出院检测流程,并在检验医学专科联盟及湖北省医疗机构进行宣传、培训、普及。为了便于标本采集规范化,提高检出率,确保医护人员生命安全,检验医学科还携手医院发热门诊紧急制作“鼻咽拭子采集规范图谱及操作视频”,向全省医疗机构推广。

除承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本部、东院区及归口负责管理的武昌方舱医院和武汉市第九医院的检测任务外,李艳团队主动承担防疫责任,同步接收来自青山疾控、江岸区疾控、江汉区疾控、武昌区疾控、洪山区疾控和东湖高新疾控等武汉市内的送检标本,也同步接收汉川疾控、应城疾控、大悟疾控、安陆疾控和孝感疾控等武汉市外机构送检的标本,涉及送检医疗机构达46家,目前累计接收外单位送检标本达12148人次。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