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2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守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医护群体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 勇 周 琳

所谓勇气,并非全无畏惧,而是即便内心恐惧,依然选择直面向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战役里,关于勇气的故事已经被讲述了很多。但是我们依然要继续讲述,因为这是对英雄们应有的尊重。

当了11年护士,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干了7年,胡小交数不清自己已经面对过多少次死亡。但是过去一个多月,她经历的焦虑前所未有,“严重失眠,整夜睡不好”。

病毒看不见、摸不着,传播力甚强。稍有不慎,便会感染。胡小交坦言,她每天都很担心,“毕竟在ICU里的都是重症病人”。

这样的担心并非个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隔离区负责人饶歆觉得,这种心理在团队内普遍存在,也是他最大的工作压力之一。

然而,恐惧与勇气在饶歆和他的同事们身上毫无矛盾地融合在了一起。

“从第一天开始,从来没有人退缩。担心也要上,我们就是干这个的。”饶歆说。

饶歆所说的第一天,是1月6日。这一天,ICU主任彭志勇决定收下一名“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患者。随后,彭志勇发现,类似的病人越来越多。彭志勇判断:“这个病不简单。”

很快,在医院的帮助下,彭志勇带领团队按照最高标准改造了ICU病房,设立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通道完全隔离,污染区的隔离病房实现完全隔离,专门收治类似病人。

1月8日,隔离病房建成。ICU主管护师钟思记得,这时候,彭志勇告知ICU的全体医护人员:即将到来的任务十分艰巨,情况复杂,风险很大,如果有人觉得身体可能吃不消,可以提出来,另作安排。

“我工作6年来,第一次遇见这种事。但是没有人退缩,我们知道自己选了这份工作,就是要时刻准备好干这个。”钟思说。

4天后,隔离病房的16张病床全部收满。ICU的近150名医护人员开始全部轮班上阵。

隔离病房建好后,彭志勇要求ICU的所有医护人员严格规范并执行防护流程。进入隔离病房工作前,每位医护人员要在缓冲区穿上“三层衣”——先穿工作服,再穿隔离衣,最后穿防护服。此外,还要戴上N95口罩、头套、防护面屏、防护鞋套与两层手套。严密的防护带来的成效立竿见影:至今没有一名医护人员在ICU感染新冠病毒。

但沉重的工作压力也伴随而来。给一名体重150斤的病人翻身,平时只要3个人到4个人,现在则需要两倍的人力。给患者穿刺插管,也因为视野受限,需要更多精力才能完成。

然而,饶歆觉得,与医用防护物资紧缺带来的困难相比,这些问题的解决尚算容易。疫情发生以来,防护物资紧缺困扰着武汉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在ICU,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我们每天要消耗100多套防护服。最少的时候,我们的库存只够用两三天。”彭志勇说。

ICU属重污染区,医护人员只要出去,防护服便不能再用,回到ICU就只能再穿一套新的。为节约物资,ICU执行严格的物资配额制度,每人每天只有两套防护服,中午吃饭时可以更换一套。为此,医护人员在隔离病房里从不喝水,不上厕所。

从农历正月初三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医师赵蓓蕾就驻扎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参与救治工作。“这里做事很果断,从不犹豫。上午查房,医生说某患者病情恶化,需要插管或体外膜肺支持治疗(ECMO),然后马上就做,没有任何拖沓。这一点对于ICU的病人救治来说至关重要。”赵蓓蕾说。

治疗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只能进行对症治疗。与普通病房相比,ICU拥有高流量吸氧、ECMO等更多样的治疗方式,也因此成为守护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1月17日,一位新冠肺炎病人转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后体温升高,血氧饱和度不断下降,经过气管插管等抢救,依然没有明显好转。中南医院ICU果断为他建立ECMO治疗,帮助他恢复正常血压、心跳及维持呼吸功能。经过ECMO治疗,1月21日,病人脱离生命危险,双肺功能明显好转,后成功康复并出院。这一病例也让彭志勇对ECMO的使用有了更多信心。疫情发生至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已经10次使用ECMO进行救治,5位病人实现了脱离呼吸机生存。

饶歆说,ICU抢救的经历让他们感触颇深,“送来的患者之前在别的科室已经尝试过很多治疗办法。在我们这里要尽最大努力让患者活下来,这给我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很大”。

5年前,彭志勇放弃了美国的高薪工作,回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担任ICU主任。5年后,彭志勇经历了“他从医以来最大的一场挑战”。中南医院ICU先后收治了50多个危重病人,绝大部分病人都在病情转轻后离开了ICU。

一个多月来,彭志勇经历了很多次喜悦,也流过眼泪。彭志勇说,随着疫情发展,ICU还会面临更大的压力,但他并不后悔。如此多的病人在这个艰难时刻把生命托付给他,“以我所学挽救同胞们的生命,正是我当初回到祖国的初衷”。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