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评奖表彰方式,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盘点,奖励先进,鞭挞后进,以更好地促进来年工作,有其积极意义。但前提条件是,评奖一定要有公信力。如果没有科学的评奖标准与机制,如果只是与利益紧密挂钩,甚至无原则地异化为互相吹捧、自娱自乐的圈子活动,所评奖项不仅得不到人们尊重,还会透支活动主办方的公信力,甚至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近日,鸿茅药业被中国中药协会授予“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明星企业”荣誉称号,引发舆论质疑。对此,中国中药协会12月26日发布致歉函,宣布撤销对内蒙古鸿茅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表彰,纠正错误,规范管理,并对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以及对中药行业发展带来的困扰,表示诚恳道歉。
鸿茅药业之所以被舆论紧盯不放,始于“跨省抓医生”事件。随后,人们梳理发现,鸿茅药业的广告宣传在江苏、辽宁、山西、湖北等25个省份,被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高达2630次,其中被暂停销售数十次。直到今天,公众关切的一些问题,鸿茅药业并未澄清。这样的企业获得“社会责任”奖,既有违公众情感,也有悖常理。
“一个真敢评,一个真敢领。”作为此次活动主办方,中国中药协会起初不仅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对媒体称“不便对社会透露评奖标准”,其中的逻辑着实让人困惑。一个评奖要有公信力,必然有一套透明的评奖流程和清晰的评奖标准,否则不会令公众信服,也难以让其他未被评上的企业服气。
撤销对鸿茅药业的表彰,并向社会致歉,中国中药协会迈出了积极一步,这一点值得肯定。然而,该协会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在评比中为什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通过反思,不仅有利于避免重蹈覆辙,也有利于社会各界引以为戒。
近年来,也有一些机构因滥发奖项受到社会质疑,并被有关部门处罚。尽管评奖名目和形式各式各样,拆解其套路,大都是机构将评奖作为牟利工具,通过批发奖项向获奖方收取一定费用;愿意为此埋单的企业,则将所获奖项作为企业荣誉在品牌推广中加以灵活运用。此次鸿茅药业被授予相关荣誉称号,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依然存在评奖乱象。据媒体报道,每年12月底至次年初是评奖的高峰期,大大小小的奖项几乎每天都在颁发,甚至一天好多场,不少企业代表领奖领到手软。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这些泛滥成灾的评奖,绝大部分并无公信力。以汽车行业年度车型评奖为例,评价一款车型,不仅需要产品本身的市场表现,还需要科学的评价标准与流程,通过严格的道路测试等,才能保证公平公正。然而,现在大多数车型评奖没有任何实际测试项目,几乎完全取决于评委的主观感觉;少数评奖虽能对车辆作道路测试,但也只是象征性地在某地转个圈、作个秀而已;主办方在奖项设置上又大方得很,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
当然,企业也并非不知道这些奖项的“含金量”。例如,有车企就曾吐槽:年初推出的一款新车,车没卖多少,竟然拿了几十个媒体奖项,获奖理由在于该企业是这些媒体的广告大户;企业一位副总经理也成为诸多媒体的“人物奖项”得主,获奖理由也是因为“他主管媒体广告投放”。如此获奖理由,显然令公众难以接受。
岁末年终,通过评奖表彰方式,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盘点,奖励先进,鞭挞后进,以更好地促进来年工作,有其积极意义。但前提条件是,评奖一定要有公信力。如果没有科学的评奖标准与机制,如果只是与利益紧密挂钩,甚至无原则地异化为互相吹捧、自娱自乐的圈子活动,所评奖项不仅得不到人们尊重,还会透支活动主办方的公信力,甚至带来不良社会影响。还需要指出的是,以往各种评奖活动多由机构和网络媒体主办,如今自媒体作为主办方大有超过前两者之势。自媒体相对受约束少,本身公信力就偏弱,难免会加剧各种评奖的泛滥。因而,评奖机构应加强反思和警醒,有关方面对评奖活动也应及时引导和严格管理,从而正确引导企业和行业,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