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跳出“事务主义”窠臼
陈 朋

临近岁末年终,很多人都在忙着年终盘点。不少基层干部感慨:“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疲惫不堪,却又成绩寥寥”。这是某种程度上陷入“事务主义”所致。

所谓“事务主义”,就是工作没有计划,不善于统筹,不分轻重缓急、主次详略,而只能按部就班、机械教条地处理日常琐碎事务。其主要表现是:要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系统谋划;要么信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被动应付;要么“只顾埋头做事,不会抬头看路”,缺乏创造创新。总而言之,疲于敷衍、忙而无功、简单重复是其典型形态。

陷入“事务主义”泥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本身很特殊,既要“上接天线”,又要“下接地气”。上级布置的任务,件件都要基层干部落实,有时还要应对繁多的考核督察。另一方面,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复杂,“东家长李家短”式的矛盾不时涌现,都需要基层干部去化解疏通。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不可避免使一些单位和干部疲于应付,让其备感辛苦。

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层干部陷入“事务主义”的泥沼,不能完全归结于其自身,也需要同时看到它所处的环境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对其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革除“事务主义”,跳出“事务主义”窠臼,需要与革除形式主义等结合在一起,从减少会议次数、降低简报信息报送频率、少建台账、少一些不必要的痕迹管理、留痕处理等形式化操作入手,给基层干部多留一些自主空间,让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实事。同时,还要在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之间构建科学合理、相互配合的运作机制,改变过于僵硬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管理方式和“一票否决”式奖惩,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精力推出创新举措。

当然,“事务主义”的产生同一些人缺乏主动学习思考的自觉性、统筹协调能力不足、工作方法不当等因素密切相关。基层干部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学习,才能跟得上形势、系统谋划工作。同时,如果学习时不动脑思考,即使“读万卷书”,也难“行万里路”。要想摆脱事务主义,必须学会思考。

那么,怎样才算“会思考”呢?一是要冷静思考。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千头万绪的工作,要冷静下来慢慢理清头绪,抽丝剥茧、有条不紊地理清思路,避免四处出击、无功而返。电影《邹碧华》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中,“改革先锋”邹碧华总是在反复推敲、冷静思考中找到处理复杂案件的创新方法。二是要理性思考。事务主义的症结之一就是只看事物的表面,而不去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规律。事实上,唯有找出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才能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以一举三、事半功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掌握和有效运用科学方法,才能如顺水之舟轻松前进,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不进则退,身陷“事务主义”窠臼。这就需要人们善于抓重点,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抓住能影响一个时间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而做到分清轻重缓急、主次分明,才能不为繁琐事务所累。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