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2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以载道, 言之有物

□ 张 正

对于一篇文章,立意的深邃和言辞的华美,谁更重要?

看了一位朋友文集中的几篇散文,我想用建房子做比喻来说几句闲话。

我要说的是建框架结构的房屋。钢筋混凝土的框架,和空心砖或粉煤灰砖的填充墙,哪个更重要?都重要。光有框架,没有填充墙,构不成房子,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如果反过来,光有填充墙,没有框架,又如何呢?性急的人,会脱口而出:也构不成房子!错。有类似填充墙的材料,能建成房屋,只是建不成高楼大厦,可以建矮小的房子。如果强行建高房大屋,那是弱不禁风、不堪摇晃的。

那么,什么是文章的框架和填充墙呢?洞见,或者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框架;填充墙,则是我们描写的那些具体事物,使用的那些具体材料。一篇填充墙很丰富的文章,看上去也许很美,缺少钢筋铁骨,却是虚弱贫血的。散文必须有洞见,有新颖巧妙的立意,否则,不管多么漂亮的文字、物象、才情,这些填充材料也是组织不出精美的文字的。

古人说过“文以载道”的道理,也说过“言之有物”的技巧,“道”与“物”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缺一不可,我们不能偏废任何一面。光有“道”,没有“物”,那文章空洞说教,是枯燥乏味的;光有“物”,没有“道”,那文章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经不起捧读。

写一篇文章,到底是先有“道”,还是先有“物”呢?我的经验是,如果我的头脑中灵光一闪,跳出一个奇思妙想,我会为完善这个“道”寻找“物”,力求自圆其说;如果某个“物”先吸引了我,打动了我,动笔之前,我则必须思考:它是否真的值得我写?写了,对己,对他人何益?我必须从中悟出“道”来,才下手,否则,宁可不写,暂且搁一边冷处理,继续思考,而不会匆匆动笔。

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其实景仅仅是一个引子,情才是关键。生什么样的情,其中有“道”。触景生情,也是由“物”及人,光写一己之情、一己之“道”,还远远不够。我曾为写作爱好者梳理过这样一个思维路径:由“物”及人,首先及的是己,“于我心有戚戚焉”;由人及己,由己还必须及众,众者,大我也;由众,我们必须思考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道”。这才是一篇文章的价值所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人说的没错,文章从来不是仅供个人玩味的无用之物。

美学中,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主要有两点:牢固、美观。牢固在前,美观在后。同样道理,对于一篇文章,“道”的深邃和“物”的华美,谁更重要?这也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道”是内容,“物”是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物”也必须为“道”服务。竭尽工笔之能事的大量“物”的描写,加上天花乱坠的修辞,有时能制造才华横溢的假象,却因为失去了“道”的节制而苍白无力,就像用香粉涂抹出妇人一张美艳的脸,总归缺少那么一点生气。

写文章,过于追求修辞等,而忽略了文章的立意,即以词害意。这是林妹妹都懂的道理,她指导香菱学诗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作‘不以词害意’。”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