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2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像李子柒那样讲故事
□ 程曼诗

发现并运用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让普通的人事物变得和谐共融。

近日,多家媒体的视角转向了一位自媒体视频博主——田野女孩李子柒。原来这位从四川绵阳走出来的“90后”小姑娘因以“古法风格”形式发布原创美食视频,在微博上拥有逾2000万粉丝,在海外社交平台YouTube上订阅者达746万。她的视频制作完成后,在海内外社交媒体上同步发出,热门视频播放量超4000万。有外国网友留言,“中国不为人知的一面”“重拾神秘的东方古国”……可见,这位女孩的视频让不同肤色语言的人产生了情感共振。

桃花灼灼,浅笑如嫣。视频中的她,背着竹篮穿梭在山林草野之间,一派轻快灿烂、生机勃勃。弱小的身影,走走停停,仿佛大自然的使者,对各类食材的生长和制作过程了如指掌,处理起来如行云流水,物尽其用。行胜于言,她没有过多的言语,偶尔只是与奶奶之间用方言对话,但是她的勤劳、孝顺、温和、朴素写在行动里,穿过国界,打动了遥远的人。

“我藏起来的秘密,在每一天的清晨里,暖成咖啡,安静的拿给你。”这是陈奕迅在歌曲《不要说话》中唱道。这种恬静的力量,贯穿李子柒的生活,她把平淡的日子过成诗画,把对生活的热爱藏在亲手做的佳肴、酿酒、造纸、采茶、织造蚕丝被、修桥、做梯子、做面包窑、编扇子里,藏在一帧一帧的画面里,“就想把这些老底子的东西展现给大家看。”李子柒说。

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帽子放在一个女孩身上,似乎难以承载,可是传统文化的本质是老祖宗的生活哲学,精髓在于发现并运用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让普通的人事物变得和谐共融,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是贯通的。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说:“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新的文化表意出现了新的符号、表征方式、意义生产及独特的运作机制。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全球文化符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文化生活,贯穿于每个中国人的思想、行为、语言里,在全球化浪潮中呈现东方智慧。

在李子柒的视频中,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新的符号规则。与一般人像记流水账一样的vlog不同,李子柒用近乎白描的写实,写出了老家的滋味和老家的芬芳,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画风清雅,不仅改变了外人对农村旧式耕作和贫穷落后的刻板印象,而且满足了大部分人对于淳朴自然生活的遐想。当然现实的农村生活难有这般理想化,据李子柒表示,她有时候为了拍摄一个景色素材,会乘车到大老远的地方去,拍完后再乘车而归,所以那些烟雾缭绕的世外桃源很多都是她用不顾疲惫、辛辛苦苦的坚守换来的。这份敬业也得到了网友的回应,“终于有人过上了我理想中的生活”。

渐渐的,外网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惊艳外国人的“中国功夫”。前几天一段视频火了,视频里头发花白的阿木爷爷,拿着一整块木头,经过了锯、刨、磨、钻、凿、抠等复杂工序,制作了一把鲁班凳。整个过程没有用到任何一个钉子、胶水或者金属,但是这把凳子却可以任意折叠。阿木爷爷身上体现的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符号,通过移动传播的新方式,向世界展现了另一种东方名片。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为了小孙子喜欢,拿着一块木头钻钻敲敲,没用一块轴承、电池和电线,竟就做成了会自己走路的小猪佩奇、机器人、小松鼠等,这些技艺无一不让人大为震惊。

诗人汪国真曾说,看海和出海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一种是把眼睛给了海,一种是把生命给了海。像李子柒、阿木爷爷这样的“网红”,应该属于后者,他们的故事充满真诚、坚韧、智慧的符号,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表达方式。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