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惠南庄泵站上游2公里处的北拒马河暗渠节制闸,是南水北调工程进京“明渠转暗渠”的分界点。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千里奔腾而来的南水,清澈透亮。
据水利部南水北调司消息,截至11月19日,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297.1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累计调水到山东39.11亿立方米,中线累计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调水258.07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在保障工程沿线居民用水,治理地下水超采、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沿线老百姓在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
百姓幸福感大幅提升
每天早上起床后,北京丰台区星河苑小区居民梁怡就会拧开水龙头,麻利地把电水壶接满,开始烧水。“南水进京前,我们这里水浑、碱性大,水壶两三天就会结一层厚厚的水垢。”梁怡说,现在的自来水不仅水碱少了,口感也变甜了。
喝好水关系百姓的幸福感。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提高了受水区4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保证率,改善了供水水质,成为工程沿线城市的“主力”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
在北京,南水占主城区自来水供水量的73%,自来水的硬度从每升380毫克下降到每升120毫克至130毫克,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在天津,14个行政区居民供水100%为南水,南水已成为天津供水的“生命线”;在河南,受水区37个市县全部通水,郑州中心城区自来水8成以上为南水,夏季用水高峰期群众告别了半夜接水;在河北的石家庄、廊坊等80个市县区用上南水,特别是黑龙港地区500多万人告别了高氟水、苦咸水……
有专家表示,南水北调工程不是一般意义的水利工程,它承担了供水与探索解决生态问题的双重责任。
阳光下,南水北调中线河南省焦作市区段流水潺潺,河段旁的人行跑道上不少居民在锻炼身体。南水北调中线干线焦作管理处安全科负责人王守明介绍,南水北调焦作段未建之前,这里“环境脏乱差,环境配套措施不完善”,通水之后,总干渠为焦作增加了50万平方米的水面,给焦作人民送来了水的灵性,也改变了焦作市区的“小气候”。
南水给沿线百姓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汩汩清水就是最好的见证: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水质全部达标,并持续稳定保持在地表水水质Ⅲ类以上;中线水源区水质总体向好,输水水质一直优于Ⅱ类。
生态效益逐步扩大
我国北方缺水问题由来已久,制约着华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5年来,水利部综合考虑防洪安全、水源区和受水区供水等因素,在补充河湖水源、回补地下水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干涸了几十年的滹沱河重现碧波荡漾,是南水北调工程生态补水效益的最好例证。河北省水利厅防汛办公室副主任于清涛告诉记者:“20多年来,滹沱河几乎常年无水。自从南水流入后,水清、岸绿、景美,生态效益非常明显。”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不断推进,工程生态环境效益正逐步扩大。在东线,先后通过干线工程引长江水、引黄河水向南四湖、东平湖补水2亿多立方米,极大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在中线,从2018年起,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补水总量25.44亿立方米。其中,通过向白河、清河等30余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使河北省12条天然河道得以阶段性恢复,区域水环境大幅改善。
南水来之不易,平衡好南水北调工程生活供水和生态补水的关系,是水利人不可回避的课题。以北京为例,南水抵达北京后不仅进入市政管网进行日常的城市供水,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对水源地进行“反向回补”。
北京市水资源调度中心副主任王俊文解释,所谓“反向回补”,是指一部分南水将被输送至北京的水源地密云水库和回补地下水,将这部分水蓄存起来。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市地下水水位从2016年止跌回升,平原地区地下水水位3年累计回升2.88米。
地下水位回升,对一个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城市而言意义非凡。这是南水北调给北京供水格局和用水方式带来的深刻变化。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钮新强所说,“南水北调工程生态补水的显著效益,让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更多北上的南水”。
运管水平持续向好
南水北调,关键在水质,成败也在水质。“东线工程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保证水质,从长江边抽到的水到北方还能保证水质,必须先治污。”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易森认为。
治污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基于“先治污后调水”的原则,在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前,全线氨氮入河量须削减2.8万吨,削减率为84%,这在世界治污史上也没有先例。“要让‘酱油湖’变清等于重新换水,难度可想而知。”汪易森说。
为保障南水北调一湖清水永续北上,水质达标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各地的“硬约束”。据山东省东平湖八里湾站站长李庆义介绍,为优化水质,他们在建站时就采取清理网箱养殖、退渔还湖,清理周边的采矿产业等一系列措施,让湖水流动起来,发挥水的自净能力。
整条干线的水质安全离不开自动监测站的“火眼金睛”。全面通水5年来,东线一期工程设置了9个人工监测断面和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中线一期工程在渠首、河南、河北、天津分别建设了设备先进的水质监测实验室,持续跟踪总干渠输水水质。
近年来,自动监测系统在设备上进一步优化。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陶岔管理处安全科负责人井菲介绍:“原先的监测系统只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校核和分析,现在系统的模块还可以预测哪里的水质有污染、分析存疑数据等。”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工程质量和水质均经受住了检验,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工程。
正如汪易森所说:“未来,如果我们南水北调总体东中西三线工程都能完成的话,我们最终可以基本上实现黄淮海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河流地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