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正式向社会公布,引发社会公众广泛关注。此次公布的数据与上一次普查相比有哪些变化,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哪些新特点?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5年来,我国经济规模明显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市场活力不断激发,新动能发展壮大,区域差距逐步缩小,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韧性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再创新高,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5年来,面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国内结构调整阵痛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2018年,我国修订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19281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18972亿元,增幅为2.1%;约合13.9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6.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左右,中国继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经济总量扩大,我国经济增量规模可观,约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发达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今年前三季度,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态势明显、中美经贸摩擦复杂演变、国内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顶住较大的下行压力,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97798亿元,同比增长6.2%,在较高基数上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第二产业规模稳步扩张,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开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第二产业总量不断扩大,工业结构调整优化。
第二产业总量继续做大。2018年,修订后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6483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7%。2018年末,全国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345.1万个,比2013年末(2013年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长43.2%;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139.3万亿元,增长32.4%。
先进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末,全国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33573个,比2013年末增长24.8%;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9.5%,提高1.7个百分点。2018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分别比2013年提高4.5个和4.0个百分点。制造业从业人员逐渐由传统的消费品制造业、高耗能行业向高端制造业转移。2018年末,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从业人员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分别比2013年末提高4.9个和3.2个百分点。
小微企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一系列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政策举措落地,小微企业享受到新一轮发展红利。2018年末,小微企业占比较大的私营工业企业户数达291.2万户,比2013年末增长65.4%,占全部工业企业比重为84.4%,提高11.3个百分点;资产总计40.5万亿元,增长48.6%,占全部工业企业比重为29.1%。
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撑起国民经济“半壁江山”
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领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围绕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同时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带动第三产业持续较快发展。
“稳定器”作用巩固。第三产业在单位数量、从业人员、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等方面占比均占据明显优势,作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实至名归。从增加值看,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8970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3%,比第二产业高13.6个百分点。从单位数量看,2018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1716.1万个,比2013年末增加905.1万个,增长111.6%。从从业人员看,2018年末,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1067.7万人,比2013年末增长28.9%,占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5.0%,对全部新增从业人员的贡献率高达110.3%,就业“蓄水池”作用进一步凸显。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服务业比重有所降低。2018年末,传统服务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为44.9%,比2013年末下降6.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比重均下降0.7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增势强劲,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和产业规模比重持续提升。2018年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分别比2013年增长95.5%、125.5%和105.4%。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密切相关的居民服务、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等行业也保持快速增长。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新市场主体迅猛增长
5年来,我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不断推进负面清单制度,切实放宽市场准入,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世界银行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营商环境位居全球第46位,比上年大幅跃升32位。
新市场主体不断涌现。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不断为企业松绑减负,从源头上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催生了大量新的市场主体。2018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2178.9万个,比2013年末增加1093.2万个,增长100.7%。其中,企业法人单位1857.0万个,增加1036.2万个,增长126.2%;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成立企业法人单位1321.9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71.2%。
私营企业活力迸发。党中央、国务院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5年来,我国私营企业稳步发展,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8年末,全国私营企业法人单位1561.4万个,比2013年末增加1001.0万个,增长178.6%,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由68.3%提高到84.1%。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成立企业中,私营企业达1144.3万个,占比为86.6%。
创新发展深入推进,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
5年来,全国上下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优化创新生态,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大幅增加。2018年末,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比2013年末增长246.2%;开展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增长91.2%。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比2013年增长55.7%;专利申请量增长70.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81.1%,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为38.8%,提高2.2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8年末,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6.6万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7.7%,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2018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价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9%,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5.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1.2%,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增长。2018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产业规模保持领先。
企业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经济普查调查显示,98.5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98.2万家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中使用计算机,占全部被调查企业的99.6%;69.7万家企业有专职信息技术人员,占70.7%;有82.7万家企业进行信息化投入,占83.9%,信息化投入金额共计65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8.4%。企业信息化基础稳步增强,有效提升了企业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地区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间优势互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区域发展协调性趋于增强,有效拓展了我国经济发展优势空间和回旋余地。
东部地区继续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不断显现。东部地区凭借自身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先发优势,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中西部地区依托丰富的资源能源优势,抢抓政策机遇,承接产业转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对各类要素的吸引力不断提升。从单位数量看,2018年末,东部地区拥有法人单位1280.2万个,占全国的58.8%,比2013年末下降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492.9万个,占22.6%,提高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405.8万个,占18.6%,提高0.4个百分点。从从业人员看,2018年末,东部地区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全国的56.4%,比2013年末下降1.0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占24.3%,提高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19.3%,提高0.8个百分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成效不断显现。2018年末,京津冀区域拥有法人单位243.1万个,比2013年末增加115.5万个,增长90.5%;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328.7万人,增加291.9万人,增长9.6%。长江经济带区域拥有法人单位886.0万个,增加404.5万个,增长84.0%;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7380.2万人,增加1483.0万人,增长9.3%。
综合来看,5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的情况下,这些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下一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