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2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熊 丽

近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对外发布。如何看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长三角面临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哪些方面需要着力突破?经济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区域方阵。”吴晓华表示,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根据《纲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一极三区一高地”,即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吴晓华表示,这是基于全球、全国两大战略层面的现实可能和发展需要而作出的战略要求。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必须时刻牢记,长三角要提升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能力,对全国经济增长作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纲要》明确提出了“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吴晓华表示,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相邻地区,在不破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突破行政壁垒,实现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这是其他区域规划所没有的。

此外,《纲要》还明确提出要“高标准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以‘五个自由’(投资、贸易、资金、运输、人员从业)为重点,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这也是其他区域规划所没有的。”吴晓华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具备更高起点上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但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吴晓华看来,机遇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战略机遇。长三角的发展在国家总体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发展的战略方向更加准确清晰。二是政策机遇。在统一规划管理、统筹土地管理、要素自由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协同等方面,《纲要》都作出了创新性的政策规定。三是市场机遇。区域一体化发展必然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分工的深化,产生1+1>2的显著效果。

与此同时,长三角一体化还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传统思维惯性的束缚。二是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三是既有利益格局的限制。”吴晓华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吴晓华认为,“一体化”既包括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布局、一体化建设、一体化运作、一体化管理,更包括改革开放、市场体系等体制机制方面的制度一体化。

“需要注意的是,‘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关键是要做到统一有序,从而增加区域综合实力、激活整体活力和增强主体竞争力。”吴晓华表示,“高质量”就是要全面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同时,努力实现党中央对长三角地区的战略定位要求,切实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并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的特色优势和竞争优势,切实激活各地、各市场主体发展动力和竞争活力。

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在吴晓华看来,最大的难点在于实现“产业发展一体化”。

“虽然《纲要》里面没有明确提‘产业发展一体化’这一概念,而是用了‘协同创新产业体系’这一新概念,但是我认为,产业发展一体化是区域发展一体化题中应有之义,离开了产业发展一体化就无从谈起区域发展一体化。”吴晓华表示,通过近年来各地推进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实践,可以清楚地看到,基础设施建设往往能够成为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先行者,社会生活领域(如公交、医保等)的一体化容易取得共识,也容易率先启动。但是,产业的有序分工布局,却一直难以取得明显进展。

“因此,要按照《纲要》所提出的要求,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和产业政策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切实避免低效竞争恶性竞争。要按照产业集群化发展方向,尽快制定出实施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培育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吴晓华说。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