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静原
有一个人甘愿附身为一座桥,无需惊艳的造型和跨度,只为让山区的孩子由此通往科学的殿堂。他,就是黄才发,江西赣州市寻乌县寻乌中学的一名普通物理老师。近年来,他为给山区的孩子推广科普知识,走遍寻乌的山山水水。
成立寻乌中学科技馆活动室、送科技下乡进校园、扶贫不忘科普教育……这一项项生动实践的背后,均离不开黄才发长年扎根教育和坚守农村科普工作一线。今年8月,黄才发被评为2019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这是对这位山里教师多少年如一日坚持传播科学知识、坚持理想的最高褒奖。
动手又动脑,播撒科学种子
寻乌县距离赣州市200多公里,这里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9年4月才刚刚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2002年,黄才发来到寻乌中学任教,教授物理课。学过这门课的人都知道,物理有很多抽象概念,学习过程比较枯燥,这对于山里学习基础本就薄弱的孩子来说,学起来更为困难。
“我们学校有70%的孩子来自山区,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少,有的家庭甚至连几本书都买不起,到了高中,尤其是物理,他们学起来都很费劲。”黄才发告诉记者,一些从山里考到寻乌中学的孩子,因为条件限制,初中阶段有的可能连正式的物理课都没上过,只有一门各科内容整合在一起的自然课。“虽然这些学生很努力,却依然难以跟上高中阶段的学习进度。学生们普遍反映喜欢物理课,但到了考试,最怕的也是物理。”
怎样才能让山区的孩子学好这门课呢?身为学校物理教研组组长的黄才发,琢磨起自制教学仪器。气球、空酒瓶、红墨水……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儿,在黄才发的手里,成了解说科学道理最有用的工具。
2015年,寻乌中学有了寻乌县第一座农村中学科技馆,并获赠了“磁悬浮灯泡”“会飞的小球”等20余件科技展品。黄才发成了科技馆负责人的不二人选。然而这份工作既没有报酬还要耗费大量时间,难免让他有些犯愁:教学任务重,哪有精力干科普?况且自己只是一名中学物理老师,真能做好科技馆的工作吗?
黄才发只能“硬着头皮上”,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不断开发适合农村中学科技馆特点的科技教育活动新内容、新形式,目标是把科技馆建设成为广大师生喜爱的科普教育基地。渐渐地,寻乌中学科技馆活动室和寻乌中学科技小组先后建成,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通力协作,成为学校加强科普教育的重要力量。为增进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及时反馈科普工作效果,黄才发创造性地在各个班级设立班级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技活动。
在黄才发的努力下,寻乌中学科技馆成了师生们“零距离”接触科学知识的平台、培养创新精神的乐园。一系列征文比赛、学生讲解活动在这里火热上演,为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科学的火种。
互动+体验,感受科普魅力
一座农村中学科技馆、一名中学物理老师、一群渴望知识的山区孩子……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最让黄才发津津乐道的一次“交锋”,还得说回物理。
当时正读高一、家在农村的温新泉同学看过科技馆展品后,第一时间找到黄才发,和他讨论起“最速降线”问题。最速降线是物理学的经典问题:在一个斜面上摆两条轨道,一条是直线,一条是曲线,起点高度以及终点高度都相同,两个质量大小一样的小球,同时从起点向下滑落,曲线上的小球反而更快到达终点,那么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可能存在的无数条曲线中,哪一条能让小球最快到达呢?
“很遗憾我没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后来我上网查找,才发现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包括物理和数学。”没能回答上的问题让黄才发感触颇深,虽然科技馆很小,却让越来越多来自山村的孩子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对他们来说,学习物理不再是课本上干巴巴的几行文字或符号,而成了一个个可以试验和互动的小游戏,“同学之间热烈讨论,然后迫不及待地找老师交流,这是什么原理、那是什么原理,他们可能不会一下子完全理解,但却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慢慢爱上物理、爱上科学”。
学生温敏也给黄才发留下深刻印象。刚开始温敏学习底子薄,通过这些活动,他对物理由畏难情绪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并渐渐喜爱上了物理,还主动找到黄才发请缨担任科普讲解员,一干就是3年,物理成绩达到优异,最终考取了天津大学物理专业。
让学生亲身感受科普、参与科普,点燃了一大批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与兴趣。黄才发自豪地告诉记者,不仅本校学生温新泉在2017年考取了清华大学,2016年至2019年,县里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都是科技馆的受益者。
针对农村中学科技馆设施不能及时更新,展品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需求等问题,黄才发开始搞“跨界合作”。以科技馆和学校为基地,他与县摄影协会合作,开展以“保护东江源,创绿色寻乌”为主题的摄影展品展览活动,传播环保理念;与县交警大队合作,在县城北广场和寻乌中学开展交通安全出行知识讲座及宣传活动;动员家长,开展“学生给家长上科普课”活动……这样的科普宣传以点带面,进一步辐射周边乡镇,全县爱科学、学科学的氛围日益浓厚。
“看到孩子们乐在其中,我感到很开心。我就是一名教物理的老师,可能没办法培养他们成为大科学家、大发明家,但我可以为他们搭建一座桥梁,一座沟通山里孩子与科学知识的桥梁。”黄才发说。
送科技下乡,传递爱与知识
“老师,可以让机器人先直行走出教室,然后左转来到同学面前,跳一曲‘小苹果’吗?”在参与“送科技进校园”活动中,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向黄才发提出这样稚嫩的要求。
“我当时被问愣了,作为一个经常跟阿尔法机器人打交道的人,我都没怎么想过给机器人创新动作,可这个来自农村的孩子第一次接触就能提出这么好的建议,这是最值得我们欣慰的事。”黄才发说。
去年10月10日是黄才发格外开心的日子,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向寻乌三中、澄江中学、晨光中学、南桥中学、留车中学5所学校捐建了农村中学科技馆。至此,寻乌县已有6所农村中学科技馆。但农村孩子接触科技的机会依旧珍贵而稀少,因为从最远的村庄去县农村中学科技馆看展品至少需要2个小时路程,去市里的科技馆则要五六个小时。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平台资源,县科协组建了寻乌农村中学科技馆科技志愿服务队,成员包括6所农村中学科技馆的科技辅导员、部分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队成员利用节假日,有计划地开展送科技进校园活动。黄才发积极参与其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给山里孩子做科普,累并快乐着。”黄才发由衷地说,有时候,他还会骑上摩托车,背着展品,在山路间来回颠簸几个小时,只为把一个机器人送到孩子手中。“现在我们县6所农村中学科技馆的老师经常开展交流,到更偏远的乡镇中小学和乡村学校开展科普展品体验活动。我相信,在我们的带动下,山里的孩子接受科普教育、接触新科技的机会会越来越多。”黄才发说。
谈及获得“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的感想,黄才发直言这让他“战战兢兢”,“意味着我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说,接下来他将致力于不断整合农村中学科技馆资源,契合垃圾分类等新鲜又实用的科学知识,为公众举办丰富多元的科普活动。“同时我希望科普资源继续向农村倾斜,为提高农村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青少年科学素质发挥更实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