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印发近一年以来,在相关部门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取得初步成效,今年前3个季度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提升,河口海湾综合整治修复方案全部编制完成,海洋生态修复正在推进。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后,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2019年前3个季度,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提升,河口海湾综合整治修复方案全部编制完成,海洋生态修复正在推进。”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霍传林介绍。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印发近一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积极推进陆源污染治理、海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环境风险防范等工作。
其中,在攻坚战行动计划上明确时间节点的任务有30项,2019年有13项,现在正在有序开展,其中4项已基本完成,9项仍在进行。
霍传林说,渤海攻坚战是个系统工程,国家层面,生态环境部组织部属单位、专家专门开展了驻点帮扶和技术指导,两次调度评估工作成效,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加大了对攻坚战的扶持力度,2019年支持经费已超过70亿元,科技部在原专项下专门设立三个渤海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地方层面,通过画出路线图,定好时间表,落实责任人,多层级确保攻坚战见事、见人、见成效。环渤海三省一市13个沿海城市(区)全面编制印发本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此外,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三省一市13个沿海城市(区)一级和二级排查,正在进行三级排查,共排查企业565家,排查整治环境风险隐患近2000处。
攻坚战实施以来,天津市将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市委书记担任总指挥,并在原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印发实施了强化作战计划。
但并非所有的相关城市都如此重视。霍传林指出,部分城市一定程度上存在重部署、轻落实,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在消除劣V类断面、海洋垃圾防治等方面进展缓慢。有些城市风险意识比较淡。
区域间成效的不平衡,让整体的攻坚目标实现具有不确定性。加上治理周期的影响,各地区在风险防控等方面成效不平衡,生态整治修复成效不明显,部分地区的水质改善有一定成效,但距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渤海是半封闭型内海,其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惯性大、滞后性高、突发性强等特点。”霍传林说,虽然目前攻坚战取得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要实现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达到《行动计划》目标仍存较大不确定性。
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还存在较大的压力。目前渤海仍然处于污染排放和环境风险的高峰期,陆源和农业面源污染物入海量较大,辽东湾、莱州湾、渤海湾等部分海湾存在一部分劣四类水体,而且水质非常容易产生波动。多个已经“消劣”的断面还会出现反弹。
霍传林透露,生态环境部现在已经在开展“十四五”时期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以“管用,好用,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为新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继续推动《行动计划》的实施。一方面,加强监督指导。生态环境部将加强攻坚战进展情况调度,及时研判形势,巩固已有成效,防止问题反弹。结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统筹强化监督、驻点帮扶等工作,加强对工作滞后或重点任务进展缓慢区域的指导和督促。另一方面,加强近岸海域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入海河流“消劣”和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两个专项行动,管好直接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的入海河流和直排海污染源两道“闸口”,带动陆海统筹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