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塞罕坝的绿
□ 袁学骏

书中用更多的篇幅描写了塞罕坝人的创业史。

朋友,你到过塞罕坝吗?见过那百里林海吗?游人们都说那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我说那是一个无穷碧绿的翡翠世界、一个国际知名的生态恢复样板。由冯小军、尧山壁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绿色奇迹塞罕坝》向我们描述了今日塞罕坝的美景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部艺术地再现冀北巨大绿色工程的铿锵史诗,是一部具有美学意义的生动传奇。

塞罕坝的故事,很多人都熟悉。半个多世纪里,三代人在塞罕坝留下了青春和汗水,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化作48亿棵绿树,形成了110多万亩人工森林。这是中国历史上没有过、世界各国也没有过的马拉松式的战天斗地实践,是当代中华儿女用双手和生命创造的人间奇迹。

这部书以高昂的格调甚至有些悲壮的情愫写出了塞罕坝人绿化祖国的坚定信念和意志,写出了不凡的塞罕坝精神。这里的创业者们面临着重重困难。主要是吃、住、行、医、婚和树苗成活率“六难”。莜面、荞麦和玉米面是他们的主食,蔬菜必须从百里之外的围场县城运来,后来自己种粮种菜,品种也单一,因为这里无霜期很短。在这荒凉之地搭窝棚、挖地窖,盖简易房屋,便是林场职工在雨雪天和寒夜中苦熬的栖息地。行路难,路是他们一脚一脚踏出来的,后来才有了土公路。那路也在几十年里坑坑洼洼,车辆总是扬着烟尘颠颠簸簸,半道上抛锚便是常事。乘车去一趟县城,能颠得人浑身像散了架,不晕车的也会晕乎起来。生病就医,尤其是急病和工伤只能一路颠到县城或承德去,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则是常事。秋收不久就可能下大雪,人们根本无法出山。树苗和成林所面临的生存威胁更大。干旱栽不活,雪压霜冻也难活。但来自承德、围场和东北、北京的创业者们没有一人要调回城里。他们成婚难,为了事业,他们有的在本场结合,或在这一带农村里找,落地生根了,所以就出现了“老丈人村”。

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使他们无法避免地经历着生死的考验。那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那里风雪大,除了让人欣赏那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美景,回味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再就会让人发生雪盲了。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太阳只是放光不发热,让人白天劳动不能休息,夜里冻醒了不敢再睡……

冯小军、尧山壁笔下的塞罕坝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着奉献着。但他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硬是在这120平方公里的坡岭沟谷上栽活了48亿棵树木。许多小树栽了几次才成活,又与暴雪、冰雹、雾凇、虫害、旱灾、火灾作斗争,与盗木盗猎者作斗争,才有了今天塞罕坝的壮美。每一位塞罕坝人都平凡而伟大,他们个个都是战天斗地的护绿英雄。而每一棵树木,也都是气冲凌霄的赤胆英雄。

树木、花草都是塞罕坝的美丽形象。作者在书中用酣畅的笔墨描写今日塞罕坝上的万重碧绿和各种生物的千姿百态,让人产生出无限的向往。当然他们用更多的篇幅描写了塞罕坝的创业人,表现他们的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讲述他们的故事,呈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树立起时代英模们的伟岸形象。那六位立志建设塞罕坝的城中女高中生,那退休后仍要从山东回来看看洒过汗水的地方和幼子墓地的老夫妇,那些在这里因艰苦奋斗而短寿早逝的人们,那些坝上铁人和女汉子们,那天天巡行防火防虫的骑马人和徒步踏雪的人们,那些献了青春献子孙的人们,他们都是新中国的脊梁,也是鲁迅所说的“傻子”:“这是一个由傻子创造出的世界,而这世界最后是属于傻子的”。书中,数十个人物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这是以人为本的文学书写,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倾情描述。

好一部《绿色奇迹塞罕坝》,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极好印证。此作的体量远远超过了以前的有关短篇。作者对素材挖得深,又精耕细作,真可谓一部关于生态文明的具有史志意义和美学价值的精品力作。他们充分发挥了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功夫,将每个故事、每个章节都写得很接地气。那些拓荒者中发生的特有事件、情节和细节都很别致感人,语言也简洁而生动,充分发挥了报告文学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的双重功能。读此书,长精神,鼓士气。塞罕坝一片苍翠,我相信此作也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