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抚育过程,是父母对自身成长历程的一种折射。
二儿子快要3岁,遵循大多数孩子的发展规律,成了一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
“妈妈,什么是律师?世界是什么?人算动物吗?规矩是谁定的?琪琪为什么不是蛋生的?埃德蒙顿龙是温血恐龙吗?奥古斯丁龙为什么不能归类……”
为了解答他的各种问题,我不得不找到一家有较多百科类图书的书店,给自己办了张借书卡,开始我的答疑之旅。
从《恐龙世界大百科》和《加斯东,一个问个不停的小孩》开始,每天晚上,我们有了固定的“找答案”时间。积累了2个多月,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向博物学家和哲学家靠拢。陪孩子一同了解大千世界,原来这么有趣且有成就感。
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其实,家庭成员的成长也是如此。父母满足于给孩子报班,督促孩子成长,那是误区;而仅仅自己成长是不够的;甚至仅仅用自身的成长故事、成长榜样影响孩子也是不够的。成长有一个共作效应,有一个生命的成长场。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与孩子一起锻炼健身,与孩子一起郊游走进大自然,与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与孩子一起认识大千世界,不仅能够让孩子拓宽视野、增强体质,自己也会收获满满。
父母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是互动的关系。父母的成长会带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这似乎有点像木桶效应,缺一不可。
而且,抚养孩子并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也是父母进行精神生命第二次发育的最佳时机。对孩子的抚育过程,是父母对自身成长历程的一种折射。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没有人有完美的人生,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有各自不同的伤痛。这些伤痛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最后成为拦路的巨石。如果父母能够用心梳理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能回顾和化解自己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
有人做过这样的区分,如果把人的生命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维度的话,三重生命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辩证统一的。一定程度上人一生的成长,就像筑造一座金字塔,以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为底座,底座越牢固越庞大,精神生命之高则越坚不可摧。自然生命之长强调延续存在的时间,社会生命之宽重在丰富当下的经验,精神生命之高则追求历久弥新的品质。长宽高三者的立体构筑,构成了生命这一“容器”的容量。家长要学会在这三重维度上实现与孩子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