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作品写给时间……
□ 程曼诗

求名当求万世名。不断探索自己的作品使之成为时代标杆,应是创作者的追求。

提及中国电视剧中有影响力的作品,《大明王朝1566》应该榜上有名。这部在豆瓣上近8万人打出9.7分的剧,用陈寅恪的史观“理解之同情”来看,借1566年明朝君臣的进退取舍和泱泱众生皆苦的视角和心态,呈现了中国人普遍的生存逻辑。这部剧的诞生,源于编剧刘和平精益求精的创作。在一期访谈节目中,他把创作习惯做了深刻剖析,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

对于厌倦了智商掉线套路的电视剧而喜欢看历史正剧的人,对于《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大明王朝1566》等经典作品应该不会陌生。他写的不是四四方方的历史,但是读起来让人觉得比史书更耐人寻味。在他的作品里,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单一脸谱化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生存逻辑。他用十年一部的创作龟速,告诉人们电视剧另外一种创作路径。

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这位编剧坦言他的每一部作品问世,都历经坎坷、耗尽心血。创作是一件痛苦而孤独的事情,刻意保持创作的孤独感,让刘和平站得离大众更近了。在《北平无战事》的剧本创作后期,为了赶稿,刘和平每天口述剧本近17个小时,让两位助理分两班轮流打字,完稿后的第三天,刘和平突然尿血,被诊断为高度疲劳综合症。

为何要如此为难自己?刘和平对此回应称:“我的作品是写给时间的。”在他心里,司马光就是一座灯塔。原来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时反复斟酌,他的夫人对此不解,认为这种努力没有人会看到,而司马光却坚定地说,千秋万代的人都会看到。以司马光为尺度,刘和平始终严苛自己,希望作品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思想,尽量让时间记住。

做任何事情,一开始兴致勃勃准备大干一场并不难,难的是一如既往严格自律。一位编剧想要靠作品传世,说这句话一定有强大的底气。意味着他的这些作品既要深刻地反映时代,也要历经时代而常看常新。既要满足这个时代的最高审美,也要经历时代变幻的不同苛责。

刘和平认为童年时代的经历给了自己一把底气。人在最贫寒时的经历,往往对自己影响最深。刘和平10多岁时跟随父亲下放到农村,每天都要出工十几个小时。但不管多累,父亲每晚都要坚持阅读各种书籍,这种大量阅读的快感也渐渐传染给了刘和平。后来刘和平接触到了史学书,不知不觉中他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外他的生活也很丰富,从小听戏,喜欢吹笛子,没想到靠笛子改变了农村务农的命运。当老师时,空闲时候写剧本。看他每一步的人生转变,貌似都是机缘巧合,可人生处处无闲步,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一个人的生命可以终结,但只要他的思想还在流传,他就永远活着。作为一名编剧,不断探索自己的作品以致其成为时代标杆,是一种很高的追求,意味着它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可以不断站在时代的潮头,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唯阅读量和点击率马首是瞻。这也是编剧这个职业的特殊所在,可以搭乘人文之轮让作品在时间长河中绽放光辉。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