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坦桑尼亚提起李小云教授,很多人都知道。因为他和他的团队帮助坦桑尼亚提高了玉米种植产量,帮助当地农民提高了收入。他就是中国农业大学“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荣誉院长李小云。
2010年,李小云在坦桑尼亚工作期间,参与了“坦桑尼亚南部粮食走廊建设”可研论证工作。其间,他深入到该国农村地区调研农业发展状况。
坦桑尼亚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玉米。由于缺乏有效的灌溉系统,多数农业生产活动在雨季进行。“只要一下雨,农民就下地播种。”李小云说。
李小云通过调研计算发现,这里很多农户的种植密度为每英亩6000株至9000株,平均每英亩的产量大概300公斤至500公斤。由于种植密度大,玉米产量很低。
2011年,李小云团队设计了玉米密植增产技术方案。考虑到农户没钱买化肥,又设计出以合理密植、间苗、中耕除草保墒不施化肥的旱作密植种植技术。
说服农民接受一件新事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小云说,“从2011年开始在佩雅村开展示范,到2012年没有一个农民采用这项技术,唯有村里的技术员在自家地里用这项技术种了1公顷玉米,他严格按照中国专家提供的方案进行种植。当年,玉米产量就增加了一倍”。
眼见为实。技术员家的玉米增产了,农民开始接受中国专家提供的方案。“玉米密植种植”这个早在中国农村普遍推广的简单技术,在坦桑尼亚从只有1个农民开始采用,到2018年超过1500多家农户接受,由一个村拓展到十几个村。2013年至2014年,100多户示范户的产量从每英亩560公斤增长到每英亩1226公斤。
李小云如数家珍般地说起坦桑尼亚的村庄和农民的名字,以及各家的土地面积和玉米收成,“2016年Wa Simba村的Adam家开始采用中国技术种植玉米,当年即获得丰收,购买了一部手机和一辆摩托车。2017年他家又盖了3间新房”。
在和记者交谈中,李小云不时地看微信并快速回复,他在用微信指导工作。“我和坦桑尼亚的工作团队有一个微信群,通过微信指导他们种玉米。”
李小云介绍,今年是中国农业大学“玉米密植增产技术”在坦桑尼亚推广示范的第八年,也是推进“千户万亩玉米密植增产技术示范工程”的第二年。“小技术,大丰收,这表明只要因地制宜,即便简单的技术也可以解决大问题。现在已经在坦桑尼亚10个村子开展项目,我们的目标是将项目在100个村庄落地。”李小云说,坦桑尼亚没有太多的非农就业机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相当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对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减贫意义很大。
坦桑尼亚某省农业厅高级农业官员在微信群里说过:“今年产量很好。中国的简单技术,让我们获得了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