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基金加速清算、转型并非资产管理行业的个案,仔细梳理发现,主要有自身因素、外部监管以及行业发展3方面原因导致产品“退场”。保本基金的退出与投资者理念趋于多样化、成熟化相匹配,也是防控风险和规范资产定价的题中应有之义——
9月份对于公募基金来说是个特殊的月份,9月30日,全行业最后2只保本基金——建信安心保本混合和汇添富保鑫保本混合公布了到期转型安排。根据相关公告,因基金将不能满足继续作为法律法规规定的避险策略型基金运作的条件,转型为非避险策略型的混合型基金。
这意味着,公募基金长达16年的“保本时代”正式谢幕。
规模曾超3000亿元
保本基金,是指以固收类标的为主要投资对象(如债券和票券等),同时轻仓参与衍生品以赚取市场利差的稳健型基金。
2003年6月份,南方避险增值基金正式成立,成为公募基金市场首只保本基金,也是目前为止运行时间最长的一只公募保本基金。
经历了第一只保本基金募集火爆之后,保本基金行业整体表现难觅亮点。16年间,公募基金市场上共成立过169只保本基金,在2017年年初时规模超过3000亿元。
保本基金发行最火爆的时期要回到4年前。2015年,保本基金数量和规模逐渐上升,仅2015年12月份就有14只产品成立,资金规模为385.71亿元,远高于2014年全年水平,总规模逼近2000亿元。
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孟祥娟认为,2015年下半年以后,股市异常波动,金融环境整体信用风险增大,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市场投资理念悄然变化。一方面,市场盈利空间大幅缩小,预期收益降低;另一方面,股票流动性在整体降低的同时,出现资产流动性分化。在此背景下,保本基金凭借其“保本”的营销亮点、相对股票型基金更加稳健的投资风格,日渐被市场青睐,出现了加速发展态势。
联泰基金金融产品部总监陈东认为,一方面,保本基金会采用以CPPI策略为代表的投资组合保险技术实现保本,并适时获取超额收益;另一方面,会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对本金进行担保,若基金在保本周期内出现跌破面值的情况,担保机构提供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担保。这类基金一般适合偏好储蓄的稳健型投资者,或者有资产均衡配置需求的富人。
从资产配置看,保本基金的特征主要有几方面:一是2003年以来,没有保本基金配置基金和权证,主要原因是基金收益率较债券并无明显优势,且风险可能相对更高,而国内权证产品本来就少。二是保本基金的债券仓位较高。2011年至今平均水平为72.16%,股票仓位大部分时间在20%以下波动,银行存款仓位在1%至17%间波动。保本基金整体的风险收益特征类似于债券基金加强型基金。
综合考察16年来国内保本基金的业绩表现,这类产品的风险收益特点与债券基金更为接近,波动性略高于债券型基金,但明显低于混合基金与股票型基金。
多因素导致“退场”
保本基金加速清算、转型并非资产管理行业的个案,仔细梳理发现,主要有自身因素、外部监管以及行业发展3方面原因导致产品“退场”。
经历十几年快速扩张的保本基金已到防控风险、规范发展的时刻。2015年下半年以来,新成立的保本基金有108只,数量远超前12年保本基金发行数量总和,发行规模高达2200多亿元,占全部保本基金的73%。2017年,保本基金规模更是一举超过3000亿元。
规模快速扩张引起监管高度重视。业内人士担心主要有几方面:一是保本基金无序化发行,一旦遭遇极端行情非常容易引发行业风险;二是市场上担保机构的担保额度接近上限,部分基金公司为能够顺利发行保本基金,运用“反担保”的手法,潜在风险较大;三是保本基金保本保收益不符合监管部门打破资管市场刚兑的意图。
2017年2月份,《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将“保本基金”名称调整为“避险策略基金”,并取消连带责任担保机制,到期后应调整基金名称、转换保本保障方式,不符合要求的应转为其他类型基金或予以清算。2018年,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
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认为,《资管新规》从全部资产管理产品的高度对其中的公募基金产品进一步规范,明确禁止公募基金推出分级基金与保本基金。
长量基金资深研究员王骅认为,保本基金加速转型清盘与前期监管政策出台有关,《资管新规》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进一步加速公募基金行业保本基金到期转型,一些基金甚至提前召开持有人大会宣告转型。
除此之外,保本基金收益水平下降,也导致吸引力不足,难以应对货币基金、债券基金、ETF等产品的冲击。Wind资讯显示,近两年这类基金的“保本”收益风光早已不再,2018年纳入统计的数十只保本基金平均业绩收益仅为2.13%,远低于货币基金、混合基金同期的收益水平。
新基金发行数据也佐证了保本基金“退场”的判断。2016年上半年开始监管部门就暂缓保本基金审批。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保本基金规模已降至732.37亿元,存续只数降至52只。随着存续基金的转型、清盘及到期,保本基金走向退市已成必然。
转型成行业新趋势
从2003年南方避险增值基金成立,到今年9月底最后2只保本基金转型,公募基金市场上先后成立169只保本基金。
Wind资讯显示,在近170只基金中,有21只保本基金选择到期后直接清盘,另外148只选择了转型(包括转型为避险策略者和转型为非避险策略者)。在148只转型的保本型基金中,有126只转型为混合型基金(包括正在转型的汇添富保鑫保本和建信安心保本),占比超过85%。此外,还有18只保本基金转型为债券型基金,4只保本基金转型为股票型基金。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亦千表示,保本基金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通过产品策略设计和投保双重机制保障资产的保本,在基金历史发展阶段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竞争力。但此类产品本质上体现出刚性兑付特征,违背市场定价基本规则,由于风险较高,且基金公司投保后普遍存在“反担保”情况,也给基金公司的经营带来较大风险,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转型为混合类基金产品成为很多基金的选择。
王骅认为,资产管理行业打破刚性兑付,回归代客理财本源是大势所趋。保本基金的退出与投资者理念趋于多样化、成熟化相匹配,也是防控风险和规范资产定价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