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金秋到。在河北清河县两万亩山楂基地内,一簇簇红艳艳的山楂果迎风摇曳,透出丰收的喜悦。
“今年山楂价格比去年翻了一番,一亩山楂能卖五六千元。我和老伴种了15亩,今年能卖八九万元呢。”在山楂基地马屯乡陈村山楂园里,果农陈书强说。
“这个叫‘大棉球’,是山楂的早熟品种,吃起来口感绵软,又沙又甜,是市场上的紧俏货。”马屯山楂合作社理事长高俊英摘下一颗又大又红的山楂。“‘大棉球’现在成熟上市,一天出货100多吨。不用出村就能把山楂卖到全国各地。”高俊英介绍,清河已连续举办四届山楂采摘节,有了不小的知名度,不少客商通过网上订货,还吸引许多批发商前来基地采购。
马屯乡13个村庄地处黄河故道,过去是出了名的穷沙窝,有2万多亩沙荒地,沙丘连绵,只长茅草不长粮。每逢春天大风肆虐,处在沙丘“上风头”的麦田能被狂风吹得露出麦根,而处在“下风头”的麦苗儿则全被黄沙掩埋。麦收时节,一亩地只收几十斤麦子是常有的事儿。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请来专家“把脉”,植起了防风林带,搞起了山楂树种植。这一持续至今的绿化工程,以平均每年1000亩的速度推进,植就了一条长5公里、宽100米的防风林带,先后栽种适宜沙地生长的优良品种山楂树110多万棵,建起了全国闻名的无公害山楂基地。如今,已有1.2万亩进入盛果期,马屯13个村的1.3万多名村民仅卖山楂一项,人均年收入就达5000多元。
近年来,当地又成立了山楂合作社带领社员抱团闯市场,做起了“山楂增值”的文章。高俊英说,合作社先后投资200多万元上马了洗果机、真空包装机、切片机以及制作果脯的蒸煮设备等,还建起了500立方米的冷库,发展山楂干、山楂果脯、山楂果酱。“我们还和承德一家酒厂合作生产山楂酒、山楂饮料。合作社在县城开设的山楂产品门店,顾客络绎不绝。去年,仅山楂深加工产品销售额就达600多万元。”
现在,马屯山楂小镇不仅卖山楂产品,还“卖”起了风景。清河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依托2万亩山楂林,相继对岳庄、茶店、尹才庄、梨杭等7个村进行改造,实现一村一景。每年5月的山楂花节,9月的山楂采摘节,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赏花、采摘,仅乡村旅游一项,每年可为村民带来上百万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