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瘠小县到“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超市,浙江义乌的发展堪称传奇。这场变局的开端,与一位老人密切相关。他叫谢高华,浙江省原义乌县委书记。
1982年4月,51岁的谢高华调任义乌县委书记。当时,义乌主城区不到3平方公里,有“一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一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义乌农民开始从事各种副业,在城里逐渐自发形成小规模的路边市场。虽然义乌素有“鸡毛换糖”的走商文化,但在当时,路边市场仍被视为“投机倒把”。
转折发生在1982年5月的一天,在县城摆摊经常被驱赶的农妇冯爱倩,将谢高华堵在县委机关大院外,责问政府为什么不让老百姓摆地摊。谢高华并没有把这个“胆大”的女人赶走,而是请她进办公室,听她讲述遇到的困难。听罢,谢高华拍着胸脯说:“你继续摆摊,有人来查就说谢书记同意的。”
此后,谢高华着手对义乌的农民状况和城里的摆摊者进行调查,他认为,如果农民从事小商品售卖能吃饱饭,甚至致富,那就高度契合党中央的精神,就不违法。政府要顺应民意,给市场松绑。当时政策不明了,不少干部怕担责任,顾虑重重。在一次县机关大会上,谢高华明确表态:“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
1982年9月,义乌县委作出决定: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并由义乌县政府发出通告。这是全国第一份明确认同农民商贩和专业市场合法化的政府文件。
开放市场只是第一步。当时仍有许多百姓想干又不敢干,为此谢高华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县委还要求有关部门要开“绿灯”,工商部门要准予登记,发放营业执照,银行、财税、执法等部门都要予以支持。对于不执行县委开放小商品市场决定的,予以撤职。
义乌市场开放后,税收管理矛盾突出。经过深入走访,谢高华认为,要“放水养鱼”,不能“杀鸡取卵”,由此大胆推行“定额计征”,即对每个摊位每季度评议核定一个固定税额,目标额度之外的营业收入不再计税。
谢高华在义乌任职两年零八个月,他回忆道:“当时改革情况复杂,我们也有很多情况搞不清。我就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