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禁塑”成为世界环保新趋势时,有个非洲国家走在了前面,这就是肯尼亚。
在肯尼亚,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袋均被定性为违法行为,违者据说会被处以最高4年监禁,还可能面临数万美元罚款。当然,禁令对于游客还是相对宽松的,只是要求不要带塑料袋入境,至于食品、护肤品包装等没有硬性规定。
笔者此前对肯尼亚的了解并不多,只是有个大致印象,比如经济比较落后,很多年轻人没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就业率也不太高,可他们的环保意识这么超前,着实让笔者大吃一惊。
后来才发现,“禁塑令”仅仅是个开始,真正精彩的还在后头。对于肯尼亚人来说,保持纯净的生态,与动植物和谐、平等相处,与其说是目标,不如说是习惯、文化和最基本的价值认同。
抵达肯尼亚当天,我们决定在首都内罗毕休整,于是便从机场驱车直接前往酒店。坦率地说,路况确实不太理想——土路很多,一阵风吹过尘土满天飞。但在1个多小时的行程里,笔者几乎没有看到垃圾,动物粪便除外。牛、羊、狗、狒狒,间或还有野猪,就在路边旁若无人地游走着。当地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该赶路赶路,该聊天聊天。更有意思的是,每走上几公里,就可以看到路边竖立着一块大牌子——“动物有路权”。
刚刚抵达酒店,惊喜迎面而至。在前台,除了帮助笔者办理入住手续的工作人员外,赫然站着一只孔雀。工作人员介绍,这只孔雀本来是误闯酒店,可能是看到这里的环境不错,于是便“定居”下来,成了酒店前台“助理”。
进入房间后,长尾猴尾随而至。这是一种身体只有一尺来长的小猴子,尾巴也差不多一样长度,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窗外,嬉戏打闹,有时还会敲窗子讨要吃食。当然,聪明的小猴子绝不会让游客失望,每每饱餐一顿后,便会摆出各种“妖娆”的姿势,供大家拍照留念。
笔者一行人的司机是一位人高马大的当地人。在从内罗毕赶往马赛马拉大草原的路上,途经一个小小的休息站。笔者买了一筐水果,顺手分给了旅伴和司机。司机也不含糊,大手一拍,水果裂成了两半,司机很自然地将一半递给一只闻味儿而来的狒狒,一大一小、一人一兽,就这样并排蹲在墙边吃起来。
真正来到马赛马拉大草原,震撼接踵而至。成群结队的角马、斑马在车旁安安稳稳地吃草,间或有角马宝宝笨拙地摔倒在车前,司机会一脚刹车,耐心地等待小家伙自己爬起来追上妈妈;不远处,长颈鹿优雅地舔食着金合欢树的叶子,偶尔还会有几只“好奇宝宝”将头探进笔者乘坐的敞篷车,闻闻每个人的头发,然后一脸无趣地晃晃脑袋走了;各类羚羊似乎时刻保持着超高的警惕性,老远看到汽车驶来,立刻跳跃着散去,流线型的身体在空出划出一条条优美的弧线;至于狮子,永远霸气侧漏,尤其到了正午时分,这些“大猫”总是懒洋洋地躲在树荫下睡觉,即便车已经开到身前,也只是抬头看看,便继续做美梦去了……
肯尼亚的美很狂野,也很温暖。在这里,你会看到一群群角马集合在一起,在头马的带领下冲过马拉河,可总有几只被埋伏在水中的鳄鱼捕获,绝望的叫声伴随着越来越无力的挣扎最终湮没在水中;在这里,你能看到狮子扑杀了羚羊后大快朵颐,血肉横飞,几米外,鬣狗已经虎视眈眈,秃鹫也扑扑啦啦地落下来,等待着两大“巨头”剩下些残羹剩饭。
同样是在这里,至今依旧生活在大草原深处的马塞族人会热情地把你迎入村里,拉着你的手欢快地跳起迎接客人的舞蹈,还不忘在你离开之前再三用蹩脚的英语提醒,“保持安静,不要打扰野生动物”;还是在这里,各种叫得出名字、叫不出名字的动物常常会跑到营地里来“探险”,有时甚至会把胆小的游客吓得不敢出帐篷。工作人员并不会暴跳如雷地驱赶,只是轻手轻脚地靠近,然后用木棍有节奏地敲击地面,发出让动物感到迷惑的声音,等待它们自行离开。
这一切的一切,散发着一种味道,这种味道叫作尊重。
客观地说,这样的方式固然是为了保护游客,毕竟人类既无尖牙,也无利爪,跑也跑不快,“血条”又不够长,在大草原上就是活脱脱的食物链最底层。别说狮子、猎豹、鳄鱼这些猛兽,真干起仗来,八成连只羚羊都打不过。
可同时,这也是一种尊重,尊重野生动物的存在,尊重它们的习性。按照营地工作人员的说法,大多数野生动物其实并没有那么强的攻击性,除非是因为饥饿主动捕猎,或是受到惊吓甚至攻击被迫反击。不过,在大迁徙期间,前一种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这也是为什么你会发现,平时在《动物世界》里老是一副凶悍嘴脸的鬣狗,看到人们竟会远远跑开,一副不愿招惹是非的和善样子;长着一口“拉风”獠牙的野猪也会乖乖让路,转眼消失,只有跑动时高高竖起的尾巴在草丛中若隐若现;至于河马这种号称“人类杀手”的大块头,是纯素食,没急眼的时候是完全不会理人的。
在肯尼亚这个动物天堂里,人类不是旁观者,更不是侵略者,只是最普通的参与者,或者说是它们中的一员。人类可以与动物分享大自然的美好,也需要共同遵守大自然的守则。
不来肯尼亚,或许你永远都不会明白,保护的最高境界不是隔绝,而是融入。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真正意义或许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