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8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唢呐演奏家宋广顺:
让民乐在世界奏响
本报记者 常 理
青年演奏家宋广顺在教授唢呐演奏技巧。 (资料图片)

说到唢呐,你会有怎样的印象?高亢,穿透力强,还带有一些乡土气息。

的确,作为我国最“接地气儿”的民族乐器之一,唢呐在16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其特有的音调以及表现形式获得了老百姓的广泛好评。

前不久,一场独具特色的独奏会在浙江省音乐厅举行。青年演奏家宋广顺用手中短短的唢呐,大胆尝试了与西洋交响乐器的合奏,取得了出乎寻常的艺术效果。

音乐会后,不少观众感叹,想不到中国的传统乐器也能和西洋乐器如此完美地融合,让人“大饱耳福”。

其实,对于这场“中西合璧”唢呐独奏会,并不是宋广顺的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他30多年对唢呐的研究、理解和热爱。

1980年,宋广顺出生在山东临沂市费县的一个唢呐世家,祖辈从事唢呐演奏,在当地颇有名望。宋广顺说他从小是听着唢呐声长大的。

6岁时,宋广顺从父亲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唢呐,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把唢呐。此后的30多年人生中,小小的唢呐伴随着他走南闯北,与他一起分享人生的酸甜苦辣。

或许是骨子里的“唢呐基因”,刚刚拿到唢呐的宋广顺展现出了非凡本领:他仅凭耳濡目染,就能吹出一些简单的曲目,比他的师兄们吹得都要好。从7岁起,父亲正式收他为徒,开始系统教授他唢呐的演奏技艺。

在沂蒙地区,把红白喜事叫作“上事儿”。在宋广顺儿时的记忆里,一到寒暑假,便跟着爷爷爸爸一起到各村演奏。“那时,‘上一条事儿’基本是两天左右,一首曲子一吹就是两三个小时,中间没有休息。跟着队伍整场吹下来,对人的体力、耐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宋广顺说。

然而这些困难对宋广顺来说,都不在话下。他在一次次实践中,将唢呐技艺不断磨练不断完善,小学毕业时,他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数十首唢呐曲目。

唢呐艺术,源于民间,传承于民间。童年时期的这种独特经历,使宋广顺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唢呐基本功,同时对唢呐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为后来更好地从事唢呐演奏奠定了坚实基础。“唢呐是一件完美融汇音与情、富于情感的乐器,它能够将内心最柔软、最真实的部分用唢呐传递出来。”

宋广顺特别感谢他的父亲:“父亲虽然一辈子在农村从事唢呐演奏,但并不要求我像他一样。他鼓励我走出去读书,增长见识。”

高中毕业后,宋广顺带着唢呐离开老家,前往沈阳音乐学院学习民乐。2006年毕业后,他进入浙江歌舞剧院工作。

工作后,宋广顺一直在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唢呐的传承鼓与呼。他为多个小学开设乐队课,教孩子们唢呐技艺和表演技巧。“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都希望子女学一两门乐器,尤其是民乐格外受到追捧,这也极大地带动了唢呐艺术的发展。”宋广顺说。

尽管工作任务很重,但宋广顺仍然不忘提升自己。2014年至2016年,宋广顺来到上海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师从我国著名唢呐艺术家刘英,那段时间的学习,不仅让他的唢呐艺术造诣更加深厚,也使他接触到了更多西方交响乐的元素。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令他陷入思考:我国传统民乐历史源远流长,但为什么不能像交响乐一样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每每想到此,宋广顺就觉得身上的担子很重:“做一名唢呐艺术的传播者,自己有义务也有能力将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尽最大努力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认识这门乐器。”

宋广顺特别喜欢一部电影叫《百鸟朝凤》,故事讲述一个叫游天鸣的小孩,从小拜师学艺,历经磨难,凭借坚定的毅力和不知疲倦的练习最终得到师傅的认可,长大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唢呐艺人的感人故事。

“《百鸟朝凤》像极了我的人生,而我也会像游天鸣一样,在唢呐艺术这条路上不断走下去。一日学唢呐,一生唢呐人!”宋广顺说。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