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8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岸塘近水栖人归
□ 沐 墨

大运河边的小镇,保留着古今新旧碰撞之后沉静的气韵

塘栖,余杭一隅,水上门户。旧时,因漕运而兴,是一个保留了老底子的古镇,安静,内敛,随性,任人来往。相比江浙沪其他知名古镇而言,它身上陈年古籍气少,商业味淡。

听人说,塘栖曾是江南十大富庶古镇之一,明清时代繁华至极。悠悠运河从功用到展示,可以看到的不仅是塘栖的落寞,还有正在依依古巷回归宁静的真实的人间烟火。

于八月的角度去看塘栖,又会发现一种更迭的美丽。它身上,已经渐行渐远的夏的炽烈与秋的瑟然交织混合,时序的矛盾感呈现出古今新旧的碰撞之后沉静的气韵。

以广济桥为中轴,水南水北两岸,衰老交叠着新生,时间与空间交错。镇上的街面依河而建,落成吊脚廊式通道,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这样的地方,应该坐船而来,姗姗来迟,顺着灯火上岸。找个临河的茶座,一边喝茶,一边听风,一边看夜景,想想都美。

只是,那个傍晚,刚走到广济桥上,一阵骤雨就来了。也不狼狈,从桥上跑下来,坐在河廊上,一个“美人靠”,又是一番别样的风情。雨滴打碎运河的平静,恰如一阕婉约的诗词,于簪花小楷中透出塘栖的气韵。

塘栖之夜被墨汁浸透,风声雨声大作,灯光摇曳,可塘栖依然沉静。岸上岸下,一明一暗里,仿佛岁月之眼,悲悯流泪。

我在很多古镇停留过,靠过很多风雨中的长廊,没有哪个比得上塘栖的安实。廊壁斑驳,廊木清香,毫无修复的痕迹。运河之水带走了乾隆六下江南的繁华,巷陌廊桥隐没了人间悲欢烟火的故事,只有这街面长廊保持着士兵的姿势,如活着的历史稳固地站在老去的镇子之下。

雨依旧落着,转过湿漉漉的青石板街道,尖顶落地玻璃式的一间平矮灰墙大房子映入眼前,这就是传说中的运河塘栖雷迪森酒店,它的前身,则是漕运全盛时期中转储粮的谷仓。雨意夜色中看过去,平淡无奇,走进去却别有洞天,无处不藏惊喜。

不得不说,这个在古镇之中隐秘低调的酒店,给了我一种非常特别的感觉。走到这里,能感受到一种纯粹、自然又不隐俗的生活方式。

大堂后部1300平方米的谷场露台、地下谷仓博物馆、餐厅休闲、屋顶农场、旧时粮仓改建的客房、依居而植的木槿、爬满墙面的藤蔓、亭台荷塘、水景幕布……这里一切,都用了最简单的布局却满足了最基本的功能。明亮玻璃窗格调中,所见的秋收之色、意理写趣,有被历史绵延下来的温暖、厚重,亦有被时尚挟带的生机、活力。

下雨的时候,院内平房安静,令人放松。人走在小路上,望着屋里昏黄的灯光,会有一种置身谷场的错觉。风,拂面吹来,似乎还能闻到谷物的醇香。

这家酒店的地下室,藏着大型的世界性谷仓博物馆,听上去令人匪夷所思,仔细一想,运河千年骨子里的温度,不正是谷仓和粮储文化的延续吗?在这方面,一些富有责任感的商人们,已经先行着,而运河塘栖雷迪森酒店庄园式的营造,实在是一个很好的态势。

在谷仓博物馆内,看见许多儿时见过的农具,它们在灯光昏暗的墙壁上悬挂,犁、耙、耖、石磨、风车、粮仓……更多的我已忘记名字,但是谷物的气息一直没有从记忆中消退。面对农耕文明的逝去,曾经的感召、告别与不知所措,似乎都能够在这个博物馆里寻找到一种慰藉。因为,这里面的随便一件器物,抑或一种粮食,都可能让我们进入时光的路径。

于是,有人在运河文明之上,精心开拓了这样一片庄园。博物馆一面墙上透明杯子里放着使人心喜的种子。这些种子,在田园间培育新苗,长出果实,为餐厅提供新鲜放心的食材,制作出精致菜品。嗅觉上、味蕾上的记忆,为远道而来的人,完成了一次次的出发与抵达。

虽然一夜风雨,却在谷仓式建筑中睡得相当安适。关于“利奇马”台风登陆的消息,是次日清晨醒来才发现的。客房走廊上窗帘有被掀开的痕迹,玻璃窗也关得严严实实,估计酒店好多工作人员因为台风彻夜未眠。

到负一楼用早餐,服务人员妆容依旧精致,面带微笑,毫无困色。这是一个谷仓式结构建筑,排水系统其实已很完善,可当地人的工作状态一直保持严谨周备。

有时,在路上遇见,无论风景还是人,也都是一种缘。即便风雨如晦,也总是行路有光。

雨势愈发微弱。运河之上,从雨倾如注的忐忑惊慌转为柔橹烟云的温婉迷离,润物之声近细于无。纵眼望去,只觉雨中庄园更甚美了。一粥一饭,半丝半缕,一步一景,源于自然,回归本质。走在博物馆入口那一片荒芜的田地,看似无路,其实,每一棵草生长的方向,都是一条回家的路。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