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8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后池如今变“金池”
——河北涉县关防乡后池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艰苦奋斗谋振兴纪实
本报记者 陈发明 宋美倩 通讯员 周金立
河北邯郸市后池村党支部带领群众修路现场。 (资料图片)

夏日,当第一缕阳光悄然照射在桃花山上,在叽叽啾啾的鸟鸣声中,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邯郸市涉县后池村已然苏醒。

“村里一天一个样,我是越来越喜欢这里了。现在就是赶我,我也不走咯!”幸福的笑容洋溢在后池村村民王永梅的脸上。3年前,从重庆嫁到这里时,她有种“被骗”的感觉。如今,王永梅和丈夫开起了便民超市、川味农家乐和家庭旅馆。

王永梅见证了这个小山村的发展变迁。荒山道路修起来、富民产业兴起来、生态旅游搞起来、美丽乡村靓起来……短短3年,后池村从集体经济为零、农民人均年收入刚过3000元的穷山村,跃升到集体收益超越百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1.3万元的富裕村。不仅实现全村整体脱贫,还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和法治示范村”等称号。

后池村的村民都清楚,这一变化,全靠村里有个一心为村民谋利的党支部,是党员干部们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奋斗,让这个穷山村有了希望。

实话再多,不如实干一场

“出门就是山,旱田挂崖间,种地望天收,吃水下谷担”。行路难和吃水难就像两座大山一样阻挡在后池人面前。后池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谋生计,1200个户籍人口的村庄,长期留驻的不足400人。青壮年人口流失又带来土地的荒芜,2014年底,后池村祖祖辈辈垒砌的3500亩梯田被撂荒2300多亩。

面对这样的状况,村干部刘留根坐不住了。2014年被党员们推选为新一届党支部书记后,他开始琢磨怎么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没有出村道路,何来百姓致富?没有水源解渴,何谈幸福生活?”2015年初,刘留根与党支部班子成员讨论:“有的村自然条件跟我们差不多,为什么能够富起来?”

“实话再多没有用,实干才是硬道理!”后池村党支部成员形成共识:从解决道路和饮水问题入手,带领全村群众改变山村落后面貌。

2015年12月8日,早上6点,天刚亮,后池村向大山的宣战号角吹响了。“谁有空就上山修路哟!”一支7人修路队伍走出村子,带头的是党员刘虎全、刘土贵、刘社会。他们扛着铁锨、镢头等农具,自带干粮和水上了山。从此,村里的大喇叭每天早上7点准时响起。6天时间,后池村的修路队伍扩大至130余人。

“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群众看到,村党支部书记刘留根早上最先上山修路,天黑最后下山。春节假期,他还让儿子回村加入村义务修路大军。村党支部委员赵书斌,虽然已经65岁,但从修路那天起,他把自家的汽车开到了工地上。活儿抢着干,车坏了自己修,油没了自己加。

年近70岁的老党员刘虎全,每天在工地搬石头垒堰坝。被山风吹得感冒了,他就坚持白天修路,夜里输液,医生和家人都劝他休息,他回答:让我再干3天。可是到第三天夜里,他与村党支部书记商议工作时突发脑溢血,从此卧床不起。

“党员干部能带头,全村百姓跟着走”。从此之后,每年大年初四开始,后池村义务修路大军必上山,无论在外打工的青年人,还是在外读书的学子,全都投身义务劳动。

就这样,20多公里的盘山路,由村民一镐一锹自发修起。2018年末,后池村连接山外和连接山场的公路全部贯通。

山沟里,与行路难同样突出的问题是缺水。为村民找水,是后池村历届党支部的任务,刘留根也没有放弃。钻杆下到500米,水出来了,但几分钟后断流。打井队负责人准备收工撤走设备,刘留根一把抓住他的胳膊说:“不能走啊,打不出水,我怎么向乡亲们交代啊。”当钻到653米时,一股水流终于从抽水管喷涌而出。

激动的村民们涌向井台,捧住水就往嘴里喝,祖祖辈辈缺水盼水、想水找水的梦想总算实现了。2017年,后池村又打了第二口井。2018年端午节,自来水流进了各家各户。

收成再好,不抵创新一搏

如今走进后池村,原本裸岩遍布、褐黄色的桃花山已蜕变为生机勃勃的青山,一道道亮丽的生态七彩梯田景观,让沉寂多年的荒山重新焕发生机。

“解决出门难、饮水难,仅仅是我们追求幸福生活迈出的第一步。”早在2015年,修筑公路间歇,刘留根就向村两委成员说出了自己的决心:“还要让老百姓富起来,这样的农村才有吸引力。”

但是,像后池这样自然条件差的村子,要致富谈何容易?“传统耕作收成有限,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多次到后池村参加义务劳动的涉县县委书记汪涛认为,后池要调整产业结构创特色,“就是贯彻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经济林木发展和生态旅游上求突破”。

于是,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共同富裕,让自然条件恶劣的后池变‘金池’”的发展思路通过村党支部集思广益,在后池村推行开来。

成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村集体与全村350多户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将全村土地以每年600元至800元的价格统一流转给集体,再由村里统一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种植。

成立村农宅开发合作社。将村里没人住的11处宅基地、70多处古旧石宅及100多处新盖砖房按照股份合作制要求集中管理,发展新型农家乐等业态,以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资产。

成立村旅游开发公司。将村里的盘山公路、古老梯田及正在开发的桃花山景区等资产纳入经营范畴,同时开发出先锋岭、逐梦路、圆梦峰等景点,让旅游产业成为村里的新业态。

在紧锣密鼓的产业创新实践中,后池村农业合作社600亩高效中药种植园建成了;600亩特色果品采摘园挂果了;荒山秃岭上栽种的72万颗松树和柏树成活了;村农宅合作社20多处家庭餐馆、农家乐宾馆开业了;村旅游公司用3871棵红叶矮樱和金枝槐等树种“绣”出巨幅党旗,用旧轮胎做成的世界最大算盘,在山顶搭建的旅游栈道相继呈现在人们面前。

“种植结构调整,让土地效益翻了好几番,再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分红,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当年外出打工的很多村民都回来了。”后池村旅游公司党组书记刘书平告诉记者,村里生态环境变好了,村里的名气也在外面传开,休闲旅游、参观学习的人们纷纭而至。2018年,村里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春节期间,来后池的游客达10万人次,预计今年全年游客数量将比去年翻一番”。

表态再诚,不如贴心同行

2016年7月19日,大雨引发的山洪将刘留根家的正屋山墙冲开一个大窟窿,倾泻而下的泥水直灌家中。面对险情,刘留根的妻子刘香叶没有找自己的丈夫,而是将求救电话打给了关防乡包村干部李亮斌。因为刘香叶知道丈夫肯定在为群众抢险救灾,即使打了电话他也回不了家。“当时我在县里开会,听闻灾情后,立即往村里赶。”刘留根回忆说,山洪将道路冲垮,“我就弃车爬山往村里赶,心想爬也要尽快爬到受灾群众身边,他们需要我”。

刘香叶猜得没错,连滚带爬走了4个小时的山路,刘留根到村里时天已黑了,没有回家直奔受灾群众的家中。连续忙了两个昼夜,直到村民的安全得到切实保证,刘留根才回到家中清理那淤积过膝的泥浆。

“乡亲们选举我担任村干部,盼着我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说起当时的险情,刘留根说,“作为村里的当家人,群众看的不是我们表态许诺有多诚恳动人,而是在艰苦危难时与谁在一起”。

这是刘留根的心声,也是后池村支委班子的共识:时时刻刻把全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解决村里孩子上学难题,刘留根把前池、后池村的干部聚到一起,提出两村联建学校的想法。2017年4月,后池新愚公希望小学落成。看到教学条件逐步改善,原来不少出外就读的学生又返回村里上学了,在校人数也由过去的73人增加至现在的195人。

村党支部一心为群众,70多岁的村民刘长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村里修路、植树需要资金,集体没有积累,村干部就自掏腰包,有上万元的,也有十几万元的,一垫就是几年。”老人动情地说:“在发放村里劳务费时,所有资金向困难群众、普通群众倾斜,不拖不欠,可村干部的钱几乎都有拖欠,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境界。”

干部关心群众,群众热爱家乡。如今,外出打工的后池人纷纷回到了村里,目前全村常住人口由过去不到400人上升到900多人。后池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后池村群众以“村民齐力‘愚公移山’,开山劈石修通‘致富路’”的事迹荣登2016年“中国好人榜”。

看到眼前的美丽景象,村党支部没有自满。刘留根表示,“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群众的美好生活奋斗”。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