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8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荃银高科:南繁育种助企业起飞
本报记者 乔金亮
中国农业大学南繁基地的玉米实验田里,科研人员刘波在对培育的玉米进行授粉。
海南三亚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育种人员在对新品种开展抗虫性试验。
四川省乐山市农科院作物遗传所所长李乾安在南繁基地从事水稻育种。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乔金亮摄

“我就读安徽农业大学时学的就是水稻育种,工作后我们团队一直围着水稻转,半年海南半年合肥的节奏。”在安徽荃银高科种业公司位于海南三亚南繁基地的试验田里,经济日报记者见到了37岁的科研人员申广勒。从2008年冬天来到基地工作起,他就开始了南繁生涯。

申广勒告诉记者,与别处的试验田不同,南繁的时间主要在冬春季节。科研人员每年11月初分批来三亚育秧,12月初插秧。之后是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要做好灌溉和植保工作。“3月初,水稻开始抽穗,大家开始忙着做水稻品种间的杂交。做杂交是最忙碌的一个环节,一直要持续到3月底。正常年份,南繁的主体工作在4月中旬结束,水稻收获后,我们会把育出的种子带回合肥,接着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春播。”

荃银高科种业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张从合说,公司成立的第一年就从事南繁育种,至今已有17年;现有科技人员153人,其中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常年有工作人员在南繁基地。“我们除了在海南三亚的238亩南繁科研基地外,还在合肥建有530亩南岗科研基地;在四川、湖北、江苏等地建有生态试验站;在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建立了近100个生态测试点。”目前,荃银高科杂交水稻应用研究在全国种子企业中位居第二位,年均研发费用约占销售收入的5%。

2008年至今,荃银高科公司在南繁基地累计投入595万元,重点从事水稻育种研发,培育了突破型的“荃9311A”不育系,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已被全国60多家科研院所、种业企业引进配组。“下一步计划继续扩大南繁基地规模,并把荃银高科及各子公司力量统一起来,集中水稻、玉米、瓜菜作物等品种,进一步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张从合说。

经过南繁的洗礼,荃银高科目前已选育并通过审定杂交水稻品种114个,其中国审品种60个、玉米品种36个、小麦品种4个、杂交油菜品种4个、棉花品种6个,选育了瓜菜品种60多个。近年来,企业牵头组建了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被农业农村部评为标杆联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