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8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生全面持续改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代 玲

拉萨目前已成为西藏交通枢纽,川藏、青藏公路、中尼公路干线交会于此,新藏、滇藏等多条干线与支线公路相连接,可通往西藏97%的县城。图为拉萨市区通往火车站的公路和桥梁。 姚海全摄(中经视觉)

来自上海的援藏医生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实训中心指导当地医生。

本报记者 代 玲摄

西藏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目前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图为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内上课。 格桑吉美摄(中经视觉)

编者按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西藏民生改善提供了保障。特别是从1980年到2015年,中央先后召开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西藏工作重要原则,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跨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如今的西藏人民,正在与全国人民一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努力向前,呈现出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的新气象。曾经的雪域高原,山高水长,基础薄弱;如今的雪域高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格桑花开,幸福路宽。

昌都航站:

为了高高原的“空中天路”

凌晨4:00,夜幕笼罩下的邦达机场万籁俱寂,场道班组组长韩何祖就带着谢金杰、尼玛扎西开始进行航前检查。

夏日的阳光刚洒向邦达草原时,管制员荣生和他的同事刘彬已经在邦达机场的塔台上工作了2个多小时。凌晨4:50起床,5:20到达塔台,这样的工作节奏已经持续了多日。这里海拔达4334米,即使在夏日,含氧量也仅是平原地区的50%,清晨的风依然带着刺骨的寒凉。

“你好,邦达。请讲。”荣生和刘彬坐在工位上,有条不紊地接电话和负责各种应答。

邦达机场仅有4个停机位,且没有滑行道,单小时内最多只能有5个航班同场运行。作为管制员,一刻也不能掉以轻心。

1995年正式投入使用的邦达机场是西藏第二个高高原机场,也是目前世界民用机场中海拔第二高、跑道最长、距离城市最远的机场。运行以来,邦达机场从未出过安全事件,这和西藏民航人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保障能力和水平有关。

由于特殊的气象和海拔条件,邦达机场的起降标准中多了云高的限制,且对能见度的要求也比内地机场高许多。

“我们有较为完备的空管系统及各类后勤保障设施,飞机起降进近引导方式为RNP精密导航、ILS仪表着陆引导。”昌都航站安管办主任刘建军介绍,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邦达机场的安全运行保障能力。

2018年,邦达机场共起降航班3311架次,实现旅客吞吐量3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97吨,各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气象预报员和观测员是邦达机场上班最早的人群。凌晨2:50,李玉龙和李军成就来到气象观测室进行观测,3:00的时候,第一份例行报告就已经发出去了。

邦达机场还和昌都市气象局建立了气象会商机制。“会商机制不仅能提高预报的准确率,还能提供机场沿线的气象信息,方便旅客安排出行。”李玉龙说,随着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卫星云图更新越来越快,辨识度和清晰度都得到极大提高。

以前,昌都流行着一句话:“昌都人民欢迎你,邦达机场气死你。”天气状况不好的时候,连续几天飞机都不能起飞,只能干等着。“现在,由于各种技术的运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返航备降的情况少多了。”刘建军说。

日喀则:

打赢精准脱贫这场硬仗

2015年,日喀则市谢通门县仁钦则乡拉岗村村民扎西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仁钦则乡乡领导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扎西决定投身他早年干过的建筑行业。

抓住西藏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加上日喀则各项扶贫政策的有力支持,2017年,扎西组建了谢通门县仁钦则乡夏加施工组,年实现纯利润几十万元。当年,扎西主动申请了脱贫销号。

自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来,日喀则制定了实施方案、行动方案等多个指导性文件,建立了产业扶贫资金管理、贫困大学生免费教育资助等20多项配套措施,为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我们将短平快的扶贫项目与长期稳定脱贫的产业结合起来,开工建设了青稞饲草种植、绿色蔬菜、精深加工、文化旅游、民族手工艺等特色产业项目242个,完成投资54.56亿元,受益贫困群众8万余人。”日喀则市副市长、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张云宝介绍。

日喀则还多渠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推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截至今年7月份,全市农牧民专合组织发展到5730家。

日喀则一方面在扶贫产业上把扶贫项目向扎西这样的贫困户倾斜,培养其成为致富能手,一方面通过其影响和带动周围的贫困户。

在扎西的带动下,拉岗村许多青壮年劳力都投身到了建筑业,通过搞建筑劳务发家致富。

“一个人脱贫致富不算什么,带领拉岗村的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才算真本事。”扎西说,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他走上了致富之路。如今自己富裕了,也要为脱贫攻坚工作做贡献。

日喀则还多途径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等经营主体,组建了珠峰农牧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建设扶贫车间158个,不断增强特色产业的发展活力和扶贫带动能力,让产业扶贫“造血”更“活血”。

2018年,日喀则全市实现5.3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646个贫困村居退出贫困,其中深度贫困村居371个,6县区摘帽,动态调整后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5.1%,为今年底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是日喀则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张云宝表示,日喀则将把资金、项目、政策集中向计划摘帽县倾斜,全力抓好“十项提升”工程、扶贫产业发展、专合组织建设、集体经济壮大、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行动、内生动力激发、帮扶合力汇聚、建强基层党建等重点工作,确保江孜、拉孜、南木林、萨迦、谢通门、萨嘎6县脱贫摘帽,3.48万人如期脱贫。

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教育培养适用人才

22岁的德青旺姆是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如意乡桑多村村民。在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里,她正在参加护理专业在职函授。

昌都职业技术学校是德青旺姆的母校。7年前,德青旺姆初中毕业没有继续上学,而是来到昌都市区的表姐家帮着打理家务,是表姐建议她来到昌都职业技术学校护理专业上学。

“学校不收学费,农牧民子女还包吃包住。”德青旺姆说。

在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德青旺姆系统学习了专业护理知识、接受了各种实践训练,掌握了护理技能。

4年前毕业前夕,德青旺姆通过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应聘到昌都民安医院,成为一名手术室护士,每月工资收入达到7000元至8000元。

“是职业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德青旺姆告诉记者。

教育不仅让德青旺姆掌握了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她的观念。

虽然已取得护理从业资格,但是德青旺姆依然不断学习和参加各种考试,不断提升自己的护理技能。

“如果留在家里,每天务农放牧,没有机会见识外面的世界,就不会像现在一样热爱学习。”德青旺姆说。

昌都的深山峡谷是人们走出大山的障碍。一方面,农牧区缺乏适用人才;另一方面,农牧民缺乏适用技能。而把农牧民培养成掌握适用技能的职业教育正在慢慢消除这个障碍。

针对昌都发展所需的人才方向,昌都市职业教育学校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学校自创办以来,结合昌都实际开设了藏医医疗与藏药、护理、学前教育、民族美术、旅游服务与管理等12个专业,校内有50多间实训教室,校外有医院、幼儿园等20多个实训基地。

“什么是‘铁饭碗’?这是学校开学第一课讲述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大家对职业教育有全面正确的认识。”昌都职业技术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王磊说。学校要求老师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学生的本质,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未来,用爱心去鞭策学生。

八宿县的邓巴曲登在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上学已经两年了。“刚开始是应妈妈的要求来到这里读书,后来在学校老师们的关怀下,特别是他们的真心付出和爱心教育下,我真正爱上了这个专业。”邓巴曲登表示,以后他还要继续升学,真正学好这个专业,服务于西藏广大农牧区的学前教育事业。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

“互联网+”优化医疗质量

“用身份证或手机微信在门诊大厅的自助挂号缴费一体机上扫一扫,点击一下就能挂号,比以前方便多了。”正在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取号的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宗雪村村民拉吉说。

2014年起,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开启全院收费系统,实行医院信息化建设。2017年,医院以病人为中心,对原有信息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为临床医生有效、安全地制定给药方案提供指导,为病种的诊断、治疗、康复提供诊疗标准化模式,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供新的管理经验。

如今,经过不断完善,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的新系统涵盖了临床路径、合理用药、病案管理、病人回访等多方面,医院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从内科诊室出来,患者次仁拉姆掏出手机扫描门诊处方签和治疗申请单上的二维码,很快便完成了支付。“县医院采用的‘诊间支付’,真正是‘零等候’‘秒支付’,大大减少了我们排队付费的次数和时间,极大地提高了诊疗效率。”次仁拉姆说。

与此同时,西藏首个院前120急救病人信息传输系统也于今年在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正式启用。

以前,乡镇病人需要急救时,救护车要很长时间才能赶到现场,很多病人因此丧失了最佳治疗时间。“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发展,我们建立了覆盖城乡、无缝衔接的一体化院前急救网络,同时将‘互联网+’医疗服务理念融入急危重症抢救的院前院内一体化中。”江苏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援藏干部、墨竹工卡县副院长曹骏介绍,院前急救一体化模式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在院前急救现场利用4G网络进行信息沟通,在救护车到达现场的第一时间,将监护仪与指挥中心、急救中心进行连接,监护仪波形通过4G网络显示在急救中心大屏上,并且数据也会自动保存并永久存储,如有必要,患者可以在院内急救平台接受后期治疗。

“病人信息在上救护车时,就传到了县医院。在救护车上,随诊医生就可以下医嘱,对病人进行及时治疗处置。”江苏援藏干部、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鲍磊说。

为了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还率先建立了“病人回访系统”,对出院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之后注意事项进行指导。

2019年,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和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新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双方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云平台服务建立远程帮扶和各种诊断中心。“通过打破地域限制,为患者节约就诊时间和往返费用,让患者在县域内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曹骏说。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