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风雨同舟,70载砥砺奋进。湖南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上凝心聚力、筑梦前行;在改革进程中攻坚克难、薪火相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创新引领、开放崛起;致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使湖南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0年3次“升级跳”
1972年,湖南省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元,20年后,1993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08年跨上万亿元台阶,2016年突破3万亿元,2018年首次跃升至全国第八,10年实现3次“升级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86元,增加到2018年的5.2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201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952年的74.2倍,年均增长6.7%。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201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001.48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1950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2.15亿元,1993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千亿元。党的十八大以后,新发展理念成为湖南发展的“指挥棒”。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加到4843.14亿元;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从1950年的4400万元增加至4.86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由500万元增加至3.62万亿元,境内上市企业从1993年的2家增加到105家。
伴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强,湖南全省立足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自力更生、奋起直追,全省交通运输、信息传输等基础建设日新月异。2018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5021.02公里,是1949年的5.3倍;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由2009年的606.3公里增加到1729.6公里。公路里程由1949年的3142公里增加到24.1万公里,增长了76.6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724.6公里,是1994年的152.8倍。现有民用航空航线360条,比1978年增加342条;其中,国际航线50条,比2008年增加43条;国外通航国家达17个,比2008年增加12个。信息传输技术快速提升。2005年全省互联网宽带用户129.74万户,2011年突破500万户,2016年突破1000万户,2018年达到1635.32万户,是2005年的12.6倍;移动电话用户6302.9万户,是2000年的22.59倍。
产业结构优起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是湖南的主要支柱产业,经过70年的努力,全省产业结构由典型的农业经济逐步发展为以农业为基础,第二、三产业共同带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67.3∶12.3∶20.4调整优化为2018年的8.5∶39.7∶51.8。产业结构由最初的“一二三”演变为当前的“三二一”,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67.3%下降到2018年的8.5%,降低了58.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5.6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88万亿元,年均增长9.1%,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
——多经济类型协同发展。非公经济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点,经济所有制结构从单一转变为多经济类型协同发展。2018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3%,比1978年的4.1%提高了54.2个百分点。公有制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主体地位。
——区域发展逐步协调。随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大湘西开发”和“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4大区域竞相发展:长株潭地区率先发展势头强劲,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43.4%,比2012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湘南地区开放发展态势良好,2018年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达28.1%,比2012年提高2.1个百分点;大湘西地区扶贫发展成效显著,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2万元,2014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10.3%,比全省平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成效明显,生态经济不断壮大。
——城乡结构日趋平衡。全省城镇常住人口由1949年末的235.95万人增加到2018年末的3864.7万人,城镇化率由1949年末的7.9%提高到2018年末的56%,提高了48.1个百分点。
创新势头强起来
70年来,湖南的经济增长走过了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逐步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发展之路,内需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增长动能结构越来越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50年的6.5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56万亿元,年均增长12.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2009年的39.5%提高到2018年的56.9%。1952年至2018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5%,2018年达到465.3亿美元,外贸依存度由1951年的2.9%上升到2018年的8.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由1983年的26万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161.91亿美元。
新兴动能茁壮成长。2011年至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5%,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2010年的32%和4.6%,提高到2018年的36.3%和10.6%。2015年至2018年,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25.5%,明显快于限额以上法人批发和零售业平均增速。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2010年至2016年,全省电信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4.6%,2017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111%。快递业务量由2012年的1亿件,增长到2018年的7.89亿件,年均增长41%。
创新引领作用增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由1996年的0.31%提高到2018年的1.94%。2018年,全省专利申请量9.45万项,授权量4.89万项,分别是1985年的156倍和4079.8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3.3%提高到23.2%。
绿色发展亮起来
企业效益稳步向好。全省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1952年的238元/人提高到2018年的9.64万元/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1978年的124.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48万亿元,增长279.1倍,利润总额由1978年的14.1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726.95亿元,增长121.1倍;资产负债率由1998年末的71.04%下降到2018年末的51.52%。
节能减排扎实有效。2005年至2017年,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46.8%,年均下降5.1%;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72.2%,年均下降10.1%。工业废水排放量由1990年的21.79亿吨减少到2017年的3.48亿吨。2018年,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6157.1万吨标准煤,比2006年减少2079.1万吨标准煤。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29.9%,比2008年降低10个百分点。2013年至2018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年均分别消减2.6%、4.6%、2.5%和6.3%。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018年,全省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的水质断面比重为94.5%,比2015年提高7.3个百分点;14个市州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5.4%,比2015年提高了7.6个百分点。自然保护区数由1990年的62个增加到2018年的170个。森林覆盖率达59.8%,比1949年提高28.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