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7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史诗不朽 我心昭昭
□ 陈莹莹
在广东韶关南雄的上朔村,71岁的李英成正在展示父亲李盛发的奖状。 陈莹莹摄
红军战士冯达飞是党领导下的第一批飞行员。在广东清远连州的冯达飞纪念馆,少先队员正在缅怀这位英烈。 陈莹莹摄

只要大方向走对了,哪怕经历一些迂回曲折,最终总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对于人民军队来说,党的正确领导,就是大方向不偏移的根本保证。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你在不在瑞金?”

“怎么不在?那时开全国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嘛,提灯会,放焰火……真热闹!”

“你还记得白塔?”

“哪样不记得?锦江、云龙桥、白塔、笔架山、红军烈士纪念塔……只要一闭眼睛,就会浮现在面前。”

“你想中央根据地了?”

“你不想?”

出自杨尚奎《红色赣粤边》的这段对话,在赣粤边坚守对敌作战的红军战士间再常见不过。自1925年开始,党指挥下的革命武装斗争在这里从未间断,直至全国解放。这片英雄的土地上,革命的根子不断,火种不灭,红旗不倒,史诗不朽。

不朽的史诗里,人们追寻着同一个大方向。

《红色赣粤边》这本书,彭霄和弟弟彭勃小时候读了一遍又一遍。1934年10月,他们的父亲彭显伦随长征先锋部队经过广东南雄,那是彭显伦阔别四年之久的故乡。最近时,部队距离彭家祖屋不过两三里路,在红一师二团任供给处主任的彭显伦,没有回家看望老母稚子。

姐弟俩说,年纪越长,他们越能体会父亲当时心中的煎熬和取舍:无条件跟党走,一刻也不停留,这是父亲选择的方向。在那一刻,不为小家耽误革命行程,为的是解救更多这样的家庭。

彼时,正在粤汉铁路以东与敌人作战的红一师师长李聚奎突然接到电话,令他带一个团在前头开路,掩护整个部队通过粤汉路。带着红三团从阵地上撤下赶到全军前头的李聚奎,在这里遇见了随军委纵队行军的毛泽东。毛泽东告诉李聚奎,在前面开路,任务艰巨,动作要迅速,大方向就是向嘉禾、蓝山前进,具体道路由你们在前头决定,大路能走就走大路,不能走就走小路,如果小路不能走就爬山。总之,你们在前面开路,就由你们决定,不要等着指示,以免耽误时间。

“大方向”三个字,让李聚奎记了一辈子。他的儿子李生雨说,毛主席交代工作时常用“大方向”三个字,熟悉的话语让父亲心里充满了希望,带领红三团一路涉险过关,保护中央和军委纵队安全通过粤汉路。父亲常说,只要大方向走对了,哪怕经历一些迂回曲折,最终总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对于人民军队来说,党的正确领导,就是大方向不偏移的根本保证。而李聚奎对子女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不朽的史诗里,有无数牺牲者和幸存者。

1935年初,苏区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和赣南省级机关、部队,在仁风山地区陷入重围。为保存实力,陈毅下令部队向赣粤边境山区突围。战友贺昌突围失败,与敌人打得只剩下一颗子弹,毅然高呼“红军万岁”,用最后一颗子弹打死了自己。陈毅得知他牺牲的消息,摘下军帽,满含热泪,在《哭阮啸先、贺昌同志》里写道:“哀哉同突围,独我得生全。”

一辈子奉命调换了44个单位、为党的事业奋斗一生的李聚奎,常常追忆老战友的故事,却很少讲自己的故事。他不愿给别人题词,实在无法推辞时,落款都是“老战士李聚奎”。子女问为什么,他说,自己只是一名“幸存者”。“战争年代我们牺牲了多少人哪!能活到解放的,都是幸存者。”给自己定位“幸存者”的李聚奎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战争啊,体现的是革命军队的精神,很多年后所有的名字都会淡化,只有那种豪气和勇敢能够永远流传下去。”

不朽的史诗里,人们有不渝的信念。

1936年冬,坚守赣粤边的红军和中央断了联系已有两年。陈毅告诉战士们,和党中央断了联系的我们,就像失去了娘的孩子一样,一切要靠自己当心了。他们没有一天不盼望来自中央的消息,没有一天不在苦思和党中央联系的办法。为了掌握正确方针,陈毅同志带领红军战士们一遍遍地读《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回忆毛主席曾经作过的指示与他的革命实践,力求用毛主席的路线、策略和方法来指导眼前的战争。

李生雨记得,父亲80岁大寿那天,家人齐聚,老人很高兴,可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老人过世后,子女在整理遗物时,发现李聚奎在80岁生日当天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力,我也绝不以权谋私;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绝不丢掉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80岁,我也绝不止步不前。

这三个“纵然”,是老人80岁生日当天的内心独白,是他作为一名红军战士一生真实的写照,是他不渝的追求,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跟党走,不停留;永不放弃,绝不止步。红军的初心、理想、信念、风范、精神,长留世间。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