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流量,败也流量,可流量终会脱水、喧嚣迟早退潮,大浪淘沙后最终留存下来的,始终只有那些真正能够慰藉滋养人心的东西。
若论近几年来经久不衰紧抓眼球的一大热词,大概非“流量”莫属。而最近流量圈的最热话题——周杰伦粉丝与蔡徐坤粉丝的“微博超话”屠榜之争,其躁动的影响力如喷发的啤酒泡沫一般,大大溢出了流行娱乐的边界,随着《人民日报》等“大V”加入讨论,关于“流量”的喧嚣与虚无第一次呈放大性地向公众展示了它从沸腾到速朽的全过程。
事情的起源很像一个笑话,一条质疑周杰伦人气的文章被疯狂转发:“周杰伦有数据吗?有话题吗?有粉丝吗?”言下之意比不过新晋的某某、某某和某某某等一线流量巨星。老实说,作为一个与流行娱乐脱节已久的80后,对于这“灵魂三连问”我都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大概一大帮80后的周杰伦“夕阳红”粉丝,同样觉得自己的审美即将受到“前浪拍到沙滩上”的挑战,于是奋起抗击,搏浪此前一片空白的新浪超话,用流量圈那一套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誓要将周杰伦顶上“明星超话排行榜第一”:“你不投我不投,杰伦何时能出头?”于是,此前排行榜第一的蔡徐坤粉丝开始正面迎战:“让他们看看谁才是当今流量圈的老大!”
大致两边粉丝开始纷争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件事最后会变得比笑话还像一个笑话,但也正是这种戏谑,大大冲淡了娱乐圈“流量为王”针锋相对的剑拔弩张。普通公众如我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我们原本以为的“流量”,代表着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个体审美指向;而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早已异化为一小撮粉丝只要手握大量的“僵尸账号”,就能通过一连串眼花缭乱的操作炮制出一大堆华而不实的数据泡沫。而这种形同作弊的操作,只要若干个人和团队愿意,皆能一山更比一山高地迅速复制。
靠着大行其道刷出的虚假数据,由“普通人”注水成“网红”,再由“网红”炮制成五光十色的“明星”,早就形成了一条利益巨大的产业链,此前,“星援”APP通过流量造假疯狂牟利的案件已经被广大媒体披露;今年2月,央视新闻的调查报道《“惊人”数据的秘密》,也曾指出部分明星的数据造假比例高达80%。锈蚀的齿轮就这样铁屑簌簌地迅速转动,大量粗制滥造的节目和矫揉造作的明星源源不断地产生,无形中牢牢地占据着各种大小屏幕,反过头来再极大地影响公众的审美,明里暗里地诱导你为了眼球经济刷出一笔笔真金白银。至此,流量经济赚得盆满钵满,再为刷屏新的流量储备了充足的“弹药”,有效地形成了娱乐圈“数据为王”的“闭环管理”。
这种现象显而易见的不正常。在周杰伦粉丝与蔡徐坤粉丝争锋的“微博超话”排行里,我们可以注意到,“明星”的分类当仁不让地占据第一,而被一溜烟甩到末尾的则是“体育”超话,“读书”超话也好不到哪里去,落后“明星”“饭圈”和“红人”等关键词若干个身位。相比流行娱乐,“体育”与“读书”这两个人人都能参与的话题竟然远远落于下风,这是一种怎样的奇怪症候?可当我们公正地审视这个问题,会发现在大数据分布中,关注“体育”与“读书”的人群未必会比关注流量小鲜肉的人少。只是这两个领域人为制造的热度不高,更缺乏资本和热钱的流动造血,因而更难形成众利所趋的高密度产业群。
如何净化愈演愈烈的虚假流量环境,需要从制度层面到公众选择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大对“流量造假”等网络灰色地带的惩戒力度,升级规范市场秩序,构建诚信有序的大数据生态;通过传播手段的严格把控,从技术层面有效遏制非理性攀比的网络泡沫;各方资本和影视艺术制作单位应积极拓宽自身思想格局,早日打破目前早已泛滥的“大IP+大流量=爆款”的思维迷局,围绕社会发展对文艺作品的真实需求,寻找新时期大众真正关注的文化热点与时代节拍。
潮流易变,而经典永恒,只有早日走出“唯流量”是举的怪圈,努力提供更多的优质内容,才是与时俱进的发展之道。毕竟流量终会脱水、喧嚣迟早退潮,大浪淘沙后最终留存下来的,始终只有那些长久以来真正能够慰藉滋养人心的东西,这一铁律,千百年来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