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7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
湘江不曾忘记
□ 陆 敏
湘江战役纪念馆。 陆 敏摄

水碧江寒向北流,萧瑟之风湘江来。

湘江一定还记得,1934年的深秋,几万红军将士曾渡江西进。

据史料记载,1934年11月上中旬,红军长征先后突破敌人设置在赣、粤、湘三省的一、二、三道封锁线,由湘南向桂北前进。为了追截红军,国民党调兵遣将,在桂北的湘江两岸布下第四道封锁线,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漓两水以东地区。

湘江一定还记得,为了帮助红军渡江,老百姓拆了自家的门板,扛着桌椅来给红军做渡江的木料。

村民跳进冰冷的江水与红军战士一起打桩架桥,演绎了一幕幕生动的“军民鱼水情”。村民与红军一起在大坪架桥的场景至今仍被口口相传——“架桥用了6条船,船与船之间又用3根长长的木头架上,然后再在木头上铺木板,架了三四天……”“架桥的人里,有破竹篾的,有搓绳子的,还有木匠师傅”。

湘江一定还记得,湘江战役中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广西全州县境内。据目睹战斗的村民回忆记录,在全州县的湘江凤凰嘴渡口,红军战士鲜血染红了江面,密密麻麻的牺牲战士遗体被冲到十多里外的一处河湾。

杨成武将军在《忆长征》第五章“血战湘江”中回忆道,“师首长向我们交代任务时指出,第四道封锁线,是敌人经过精心部署的最后一道封锁线。它利用波涛滚滚的湘江水作为一道天然屏障,沿江一侧修筑了一百多个碉堡”。

“情势十分危急!我红军能否突破湘江,冲出敌人的重围,这是生死存亡的一仗!”杨成武将军写道。

湘江不会忘记。村里的老人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当年的战斗太过惨烈,湘江战役之后几年时间里,湘江两岸的村民都不喝湘江里的水,不吃湘江里的鱼。

湘江两岸,红军浴血奋战的事迹至今仍被传颂——

1934年11月28日开始打响的新圩阻击战异常惨烈,红五师参谋长、红十四团团长以及副团长、参谋长、政治处主任英勇牺牲;29日,红三军团第四师在界首南光华铺打响了阻击战,红十团团长沈述清中弹牺牲后,接任红十团团长的杜中美也在当日壮烈捐躯;30日,红一军团第二师在脚山铺开始了对湘军三个师的阻击战。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身负重伤,为了不当俘虏,抢过警卫员的枪,对准自己扣动了扳机。

红34师师长陈树湘在突围时腹部中弹,重伤被俘。在押送途中,他自己撕开伤口,用力绞断肠子,慷慨就义,实现了“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写道,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红军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

广西兴安县城南有座狮子山,与湘江的直线距离仅有2.3公里,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和湘江战役纪念馆就坐落在山上的苍松翠柏之中。

如今,到纪念碑园瞻仰烈士的人们络绎不绝。红军长征血战湘江的事迹被日复一日讲述。“1934年底的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出发以来最壮烈的一仗,也是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仗。”80多年后,湘江战役纪念馆的讲解员对记者如是说,“上有敌机轮番轰炸,下有多路敌军追击,战斗空前激烈,数万名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凯歌。”

在纪念碑园的一侧,一条32米长的英名廊上刻满了烈士的名字。“江西、湖南、福建来这里寻访的人最多。”湘江战役纪念馆讲解员尹汤怀说,红军及后辈每次来访,英名廊是看得最仔细的地方。

红军的后人更是没有忘记这段历史。红34师100团团长韩伟的儿子韩京京曾参与了红军名字的搜集。“我用10多年的时间,几乎走遍了闽西的每一处村落,才查找出1000多名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34师战士的名字,其他战士的名字实在是找不到了。”

2019年7月初,韩京京来到兴安县,给记者讲述了父亲弥留时的心愿,“湘江战役时,父亲带出来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父亲说,他对不起这些闽西子弟和他们的亲人,他叮嘱我要将他的骨灰送到闽西安葬。活着不能和他们在一起,死了也要跟他们在一起”。

为了告慰老父亲在天之灵,韩京京在这里为红34师牺牲的将士立了一块无字碑,基座上刻下了这样一行字: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

江水滔滔,永志英雄。如今,这座无字碑与英名廊一起,矗立在湘江之畔,接受着后人的祭奠和瞻仰。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