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7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东发布东莞滨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
莞港共建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 杨

《东莞滨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5年)》明确,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战略节点、东莞高质量发展创新引擎和滨海生态宜居智慧新城

日前,经广东省政府同意,广东省发改委正式印发了《东莞滨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5年)》(下称《新区发展总规》)。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以来,首个由广东省政府审批同意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清晰绘就了滨海湾新区开发建设的宏伟蓝图——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湾区协同、陆海统筹,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战略节点、东莞高质量发展创新引擎和滨海生态宜居智慧新城。

莞港合作,亟需新平台

站在珠江口东西岸交汇处、浩瀚伶仃洋畔的东莞滨海湾新区,曾为华南地区最大火力发电基地的沙角发电厂10台燃煤机组正陆续关停退役,还海湾一片蓝天;紧挨电厂的新区交椅湾启动区,OPPO智能制造中心项目工地上是一片火热的建设场景,湾区“产业之芯”正加速形成;在东莞港码头,伴随着嘹亮的鸣笛声,沉甸甸的货柜被运往世界各地,东莞港正在打造的10条“湾区快线”已开通3条,将形成覆盖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的驳船运输网络,打造“莞货莞出”的便捷通道、“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港……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滨海湾新区列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提出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莞港合作由此开启了新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以加工贸易为切入点发展外向型经济,进而发展为国际制造业名城。然而,旧的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莞港两地亟需新的平台,开展合作发展的新探索。

时代赋予了滨海湾新区这一使命。滨海湾新区毗邻港澳、贯通穗深,是珠江东岸最大的可集中连片开发的战略性区域。“滨海湾新区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通过对标先进,高标准规划,将在大湾区城市群中脱颖而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说。

“东莞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可与香港前沿基础研究和高端现代服务业实现深度融合、强强联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东莞滨海湾新区顾问郭万达表示:“依托滨海湾新区这一开放合作平台,莞港双方将以科研成果转化、商业化、产业化为切入点,在医疗健康、科技产业、教育交流等方面开展探索合作,进一步拓展两地产业结构,谋求‘香港+东莞’面向全球配置资源市场和竞争合作。”

为高水平建设这一新平台,滨海湾新区自2017年10月份正式挂牌以来,就开始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新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3个专项规划。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新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充分借助“外脑”资源,成立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聘请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同时大手笔开展起步区城市设计、滨海景观活力长廊规划设计、滨海湾大桥设计等国际竞赛,吸引了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40多家知名设计机构参赛,为规划注入了国际先进理念。

在广东省发改委组织的评审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新区发展总规》体现了发展趋势与城市实际相结合,为将新区打造成未来东莞发展的新引擎和大湾区新的增长极奠定了良好基础。

创新机制,错位发展

翻开《新区发展总规》,可以看到2035年全面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之时的美好图景:届时,滨海湾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0万元/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80%,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率达100%……

如何将这些美好图景变为现实?《新区发展总规》为开发建设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行动指南。

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指出,世界上的一流湾区都拥有强大的濒海产业集群,同时有共同的发展规律,即交通先行、环境先行、产业为基。滨海湾新区开发建设的思路正与此相吻合。

在产业发展方面,滨海湾新区明确了“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三大产业定位。

郭万达告诉记者,新区产业定位力求凸显自身特色,与大湾区其他平台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如在制造业方面,聚焦高端制造业总部,重点引进智能终端、机器人、数控机床等企业总部与研发中心;在现代服务业方面,探索金融服务创新,与前海实现协同错位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重点瞄准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数字经济,对接广州、深圳、香港科研机构和优质企业资源,形成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

在空间布局上,新区将坚持陆海统筹、中心带动、轴带串联,构建“一廊两轴三板块”,推动集约高效、产城融合发展。

其中,“一廊”即滨海景观活力长廊,将成为新区的一张亮丽名片。“两轴”即城市中轴和城市发展功能轴,将串联起滨海湾站综合交通枢纽、粤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城、港澳客运码头等重要的城市功能节点,贯通内外交通,使产业、生活、教育、医疗有机衔接。

“三板块”则是按照“一核两翼”布局,差异化打造交椅湾、沙角半岛和威远岛三大板块。其中,沙角半岛作为都市核心区,将形成与深圳大空港地区和广州南沙新区的高度互动;东翼交椅湾板块突出新型产业载体建设,重点吸引科技型领军企业集中设立研发总部,打造“产业之芯”;西翼威远岛板块则将发挥人文、自然资源富集的环境优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并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创新,建设湾区高水平大学。

《新区发展总规》提出,滨海湾新区的开发建设,将有利于探索“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大湾区参与全球竞争合作提供支撑。

事实上,莞港两地着眼于合作开发建设的新机制、新模式,已经开始了初步探索。前不久,滨海湾新区管委会与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意向协议书,将在新区轨道交通和TOD综合开发上开展深度合作。港铁公司作为全球知名的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拥有丰富的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经验。

目前,新区已与香港、澳门等地签订多项框架战略合作协议,达成了增设虎门港澳码头至澳门氹仔航线、共建滨海湾青创城、加入“一带一路”中葡中拉知识创新与转化联盟等重要合作共识。接下来,新区将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标准对接、资格互认等方面大胆探索,建立政府间常态化对接机制,加强民间投资合作交流。

国际理念,未来之城

《新区发展总规》明确了滨海湾新区的四大战略定位,其中之一是打造滨海生态宜居智慧新城。新区提出“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十年建新城”的建设节奏,致力于以“生态宜居智慧”为目标,打造一座“未来之城”。

“新区规划中融入了智慧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等多种国际先进建设理念。”《新区发展总规》编制主持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博士自豪地介绍。

在生态方面,新区突出生态体系的构建,立足山、林、田、湿地等自然本底,重点打造威远岛森林公园、滨海湾中心农业公园和磨碟河湿地公园“三大绿心”;同时突出滨海生态空间营造,依托海岸线打造40公里长的滨海景观活力长廊,构建山水交融的生态新城。

在人居环境方面,根据规划,新区将在生态廊道上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通道”的休闲慢行交通系统,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将达80%。通过发展空中连廊步行通道,人们可在通勤、运动、休闲空间中无缝穿行。同时,推进海绵城市试点示范,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

“智慧”也是城市建设的关键词。在新区未来的公共服务中,智慧路灯、智慧停车、智能驾驶、智能物流将成为“标配”。新区将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全面推进就业、医疗、休闲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一站式、全天候公共服务综合智能平台,为居民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智慧公共服务。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