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7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军民团结如一人
本报记者 刘 麟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记者再走长征路,再一次真切感受到了长征中红军始终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高尚情怀。

1934年8月,湖南桂阳县燕山一带,黄澄澄的梨子散发着芳香。18日这天,冒着酷暑急行军至此的红六军团指战员已口渴腹饥。当晚,指战员们在梨树下露宿,谁也没摘一个梨;中央红军路过湖南通道县新寨村,在吴美才家歇脚烧饭,不小心打破了一个土窑碗,就悄悄地在桌上留下一个洋瓷碗,还留下了一张纸条:“老乡,碗被我们弄破了,留下这个洋瓷碗赔你,请原谅”。

1934年9月12日,一支头戴八角帽、上佩红五星的军队从海拔1700米的乌鸡山来到湖南绥宁县黄桑营上堡。见这些军人足不入户、露天而宿,不惊扰百姓,村民杨启栋打开房门探究竟。军人告诉他,我们是红军,是工农群众自己的队伍,是为工农谋利益、求解放的。并让他喊乡亲们去割马肉吃,因为红军的一匹军马在附近摔死了。杨启栋忙把红军请进屋,让他们歇脚,自己招呼邻居一同去割马肉。待他拎着马肉回到家时,红军已离开,屋子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只是灶屋里的金瓜少了半个。家人告诉他,红军吃了半个金瓜要给钱,家人不肯接。他拿起剩下的半个金瓜,6个铜板掉了出来——原来,红军把买瓜的钱放在了瓜里。杨启栋感叹着走出屋,向乡亲们说了这件事。村里人一碰头,才知道近万名红军过境,仅动了那半个金瓜,还留下了6枚买瓜钱。

一条“红”棉裤,暖了三代人。城步县长安营乡是红军长征经过之地,红军在此过境时间长达10余天。长安营乡长坪村农民周旺华家里的木箱底,至今还珍藏着一条红绸包裹着的腰围2.5尺、长2.9尺、裤头上有一枚红五角星扣子的米黄色棉裤。1934年12月初的一天清晨,周旺华的爷爷周世忠家来了7名红军,请求借灶煮食,周家一贫如洗,随即生火煮了一鼎苞谷和红薯。吃完,一位红军付了饭钱后,见周世忠单衣单裤且满身褴褛,就把自己唯一的一条棉裤塞在他手里匆匆出了门。这里山高水冷,天寒地冻,这条棉裤成了周世忠最好的御寒衣物。他生怕把棉裤挂破,更担心被当地反动民团没收,只有在家时才悄悄穿上它,并把它当作“传家宝”代代传下来。

一杆“红军秤”,称出公平心。1934年12月,一位红军首长受了重伤,身体十分虚弱,在通道一乡村宿营时,警卫员发现寨尾一位老婆婆家养有老母鸡,想买一只给首长补身体,老婆婆说没有秤,硬要送只鸡给红军。警卫员在屋子里寻了个遍,终于找到一杆无砣的秤。他灵机一动,把腰间的一个手雷拿出来当秤砣,在秤准星上一试正适合,于是把捉来的鸡挂在秤钩上一称,不多不少,刚好三斤重。警卫员付给老婆婆一块银元。后来,红军又经过安全处理,把这枚“手雷”改成了秤砣,为“秤不离砣”的这杆秤配了对。为了纪念红军,人们将这杆秤命名为“红军秤”。如今,这杆秤收藏在“通道转兵纪念馆”。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红军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人民与红军血肉相连、鱼水相依。中央红军进入湖南,所到之处,群众都夹道欢迎,沿村沿路的墙上树上都贴满了“欢迎红军”等标语,一名红军宣传员触景生情,即兴赋诗:“夕阳鞭炮响,战士跨拱桥,乡亲迎接我,后会期不遥。”湖南人民也踊跃参军,“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就要当红军”成了当时流行三湘大地的佳话,红二、红六军团突围长征前,扩红1.2万多人,大庸一县就有5000多人报名参军。史载,红军长征途经湖南期间,全省有数万名青年踊跃参加红军队伍。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