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6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橙满园社区——
荒山秃岭变成“花果山”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初夏时节,沿着盘山公路,记者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橙满园社区,刚到村头就闻到浓郁的果香;目之所及,青翠欲滴的果园由赤水河岸蔓延至山顶。

橙满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安福告诉记者,社区目前种植水果7500余亩,主要有9个柑、橘、橙品种及部分桃、李、梨。

依托气候优势,橙满园社区自上世纪80年代起,紧盯水果产业持续发力,将一座座秃山变成“花果山”。张安福告诉记者,目前社区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家庭达400多户。

橙满园社区此前名为南关村,是毕节地区典型的生态恶化、经济落后的村。南关有多难?从村中老人口中的顺口溜就能窥其一二,“南关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天干3日无收成,天雨3日泥石滚”。为了糊口,村民开荒种地,把玉米从山脚种到山顶,无奈土地贫瘠,玉米亩产仅有几十公斤。198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200元,有的家庭因为填不饱肚子,不得已举家外出讨生活。

上世纪60年代末,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的知青许猛义到橙满园插队。许猛义利用所学知识,改良村里原有的橙子树,培育出夏橙,改善了口感、提升了品质。村民们零星在自留地里种几棵,卖了换点盐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张安福看到一些地方种植柑橘、橙子效益不错,就计划把承包地改种水果,但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只能在边边角角种几棵,生怕影响了庄稼。”张安福说。

1988年6月份,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正式成立。按照有关建设要求,橙满园社区坚持将生态建设与开发扶贫统筹考虑,确立了“种果树,帮民富,保青山,

留后路”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柑、橘、橙等为主导的生态产业。

由于缺水少粮,村民们千方百计想办法克服困难。为了解决水源问题,村民们在山上修建水库水窖,收集雨水,引水下山,让果树得以存活;为了使村民不因种植水果而减少口粮,大家在种好管好果树的同时,间种玉米,解决了吃饭难题。

1988年到1995年,橙满园群众将村中大小山头变成了“花果山”,如今该社区的森林覆盖率超过95%。同时,村里还营造了“人人争当技术能手”的氛围,提升了果园管护质量。据张安福介绍,橙满园社区坚持“把有技术的群众发展成为党员,把懂技术的党员培养成村干部”,培养形成了一批土专家。橙满园社区目前每家至少有1人懂果树管护,不仅满足了自身发展需要,还能给周边地区的果农讲课“送经”,实现了技术输出。

为了改变品种单一,难以应对市场波动的状况,橙满园社区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摸索出在海拔900米以下地区种柑、橘、橙,900米以上地区种桃、李、梨的模式。

2000年,橙满园摘掉了“贫困帽”,2004年进入当时毕节市(县级市)50个经济强村行列。如今的橙满园,四季有果,美不胜收,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家家有汽车,户户住新房。2018年,全村水果产值超过3000万元。

清水铺镇党委书记周华说:“橙满园社区30多年艰苦创业,初心不改,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丰收,给周边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提供了样板。”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