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6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风到处说柳青 再续当代创业史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 毅
柳青(左一)与当地群众在田间劳动。
(资料图片)
2019年春天,陕西省长安区皇甫村的田野上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此处是柳青在陕西14年的扎根地,也是他的著作《创业史》中的故事发生地——蛤蟆滩原型。(资料图片)

编者按 当前,全党第一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已经全面开展,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重温初心、感悟初心,更加自觉地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在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大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员干部,柳青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担任县委领导的柳青带领群众为幸福新生活努力奋斗,并根据工作和生活实践写出了文学巨著《创业史》。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

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创业史。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我们今天的物质条件已经大为改善,广大党员干部应当以更大的作为奉献于党和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奋斗印记。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无愧于伟大的新时代,无愧于那些在各自年代书写精彩华章的“柳青们”。

1952年初秋,36岁的作家柳青告别北京,来到秦岭脚下的陕西省长安县(现长安区)皇甫村,一住就是14年。作为党员干部、当时的县委领导,他与群众水乳交融,为创办农业合作社呕心沥血;作为名作家,他把对黄土地的深情厚谊融入笔端,写就了感动一个时代的文学巨著《创业史》。

从京城的大作家到穿着对襟粗布棉袄的“庄稼人”,14年扎根群众,改变的不仅是柳青的形象,更升华了作为党员干部的柳青的人生观、世界观。在长安老百姓的心里,柳青是一名好干部、好作家,更是一条“好汉子”。

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如今,置身皇甫村北坡高处的柳青墓园,远眺秦岭山水,当年柳青笔下中国农村的“创业”精神,正被新时代的创业者注入新的内涵。

百姓心中“柳”常青

4月3日,清明将至。74岁的皇甫村农民刘田民一大早就来到柳青墓园,作为《创业史》中“才娃”的原型人物,刘田民老汉为柳青守墓41年了。

“柳青伯是个大好人,村里人都把他当作知心人、自家人!”刘田民至今忘不了柳青一家对自己的关照。“我母亲去世得早,父亲一开会就把我放在柳青伯家。饿了,在他家吃;困了,在他家睡。他对我就像对自己娃娃一样。”说起柳青,老人几度哽咽。“柳青伯去世后,我和父亲主动为他守墓。只要我活着,就会一直守下去,给后人讲述柳青的故事。”

“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1982年诗人贺敬之来皇甫村为柳青扫墓后的赋诗最能表达柳青与群众的水乳交融之情。

走进皇甫村,老少群众心中的点滴忆念,让一个远去多年的形象顿时生动起来。

《创业史》第一部出版后,中国青年出版社计划出版少量精装本,在封面上烫金衬托“创业史”3个字,柳青知道后断然拒绝。

但柳青为集体为群众却格外大方。

1960年,他把《创业史》第一部稿费16065元全部捐给了王曲公社,建成了农械厂,后来在农械厂场地上又改建了卫生院,时至今日依然为辖区群众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

1961年,柳青又从出版社预支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通了电。

在长安区,传承弘扬柳青精神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2006年的区两会上,100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议以“柳青”为品牌,推动文化建设。同年,长安区修建了柳青广场,设立柳青文学奖和柳青文学基金会;2016年修建了柳青文学馆,并修缮了柳青墓园。2018年,长安区又启动了“柳青精神传承工程”。

60多年前,在皇甫村,柳青先后写出了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中篇小说《狠透铁》,以及《创业史》等轰动全国的作品,激励了几代人。

如今的皇甫村已按下了“二次创业”的快进键,乘着乡村振兴的快车,一部新的“创业史”正在这里续写。

正在推进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皇甫村板块的项目负责人孙茵说,依托皇甫村,未来企业将在这里打造“柳青精神教育基地”“柳青作家村”等乡旅项目,传承和发扬柳青精神,带动群众创业致富。

春日,十里蛤蟆滩上,8个草莓大棚一字排开。被称为“草莓大王”的皇甫村村民罗利平正忙着采摘。“2012年,我耗尽家财建起的7个大棚中有4个都失败了,欠下外债21.8万元。在最绝望的时候,是柳青笔下的梁生宝激励着我。当年梁生宝吃面汤泡馍都能把稻种买回来,如今我们还有啥干不成!”去年,罗利平收入就达35万元,不但盖起了新房,还解决了村里30人的就业。

随着长安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当年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皇甫村已经成为城市的后花园,劳务、养殖、运输等成为增收支柱。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1.7万元。“我们将打造地道的乡土文化和柳青精神传承文化景观旅游线路,发展观光农业和民宿产业,实现‘二次创业’。”皇甫村村主任李波说。

根深树茂“柳色”新

“春天呀,春天!你给植物界和动物界都带来了繁荣、希望和快乐。你给咱梁三老汉带来了什么呢?”这是柳青《创业史》开篇的一句话。60年后的今天,“柳青之问”在长安区干部群众的创新实践中有了新答案。

4月的长安春意盎然。潏河湿地公园内,密密匝匝的板蓝花竞相绽放。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烂河滩和臭水沟。

“通过恢复湿地、河道治理,河道两岸成为蓝绿纽带和市民游览秦岭的服务中心。咱们对面的景观小山,是用一层建筑垃圾、一层黄土夯起来的。”常宁新区管委会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崔敏介绍。

塬上,曾经破旧的土坯房“变身”高档民宿,鲜花怒放,老树森森,俨然是“诗酒茶花”的惬意生活。塬下,一块块曾经的撂荒地“化作”水田,百鸟穿梭,宛若江南。

“在这片‘鳖稻鱼’共生生态水田里,种的就是柳青当年与乡亲们引种的‘桂花球’水稻。”青岭乡情农业合作社社长杨辉介绍说,未来农业公园项目将种植2000亩“桂花球”水稻,重现柳青笔下“十里蛤蟆滩”的生机。

藏龙寨也是柳青曾经深入生活的村子。走进村民孙平家,漂亮的农家小院里种满了瓜果鲜花。“我们村以前都是土坯房,一下雨就变成了‘酱油村’。如今,村民都住上了两层小别墅。特别是唐村农业公园项目落地后,很多村里人做起了手工制品生意,还吸引返乡大学生20多人,我女儿就是其中之一,每月工资4000多元。我爱人在员工食堂上班,每月也有2700元收入。”

当年柳青扎根蹲点创作的皇甫公社,如今已是长安区常宁新区的范围。眼下,这里正在建设西安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地下管廊工程。将给水、再生水、污水、雨水、电力、通信、热力、天然气等8种管线集成在地下隧道里,使用年限将达100年。

2018年,因为秦岭违建别墅、黑臭水污染,长安区被上级多次点名批评。面对压力,长安人知耻而后勇,一手抓拆除违建,一手抓发展振兴,通过“秦岭保卫战”、城中村改造、大棚房拆除、农家乐整治等,收回国有土地4510.9亩,退还集体土地1315.5亩,建成了3个生态公园,复绿1780亩。

“拆违的根本目的是拆出正气、拆出规矩。”在长安区委书记王青峰看来,“经历系列‘整治’后,长安大病初愈,干部精神作风为之一振。”王青峰告诉记者。

植根人民育“新枝”

4月19日8时,长安区住建局局长吴海军第一个来到全区“学柳青、换脑子、晒成果”交流分享会现场。作为转作风标兵,他发起的“出门就上班,处处是岗位”活动,被区政府发文向全区推广学习。

“学柳青、换脑子”专题教育活动缘起于区领导带队走访区内大学所遭遇的一次“尴尬”。在当天的校、区座谈会上,某高校校长提出:“去年我们的一个学生在学校门口让车给撞了,能不能在校门口安装红绿灯?”

“不行。”区交警队负责人回答。

“那可否安装减速带?”校长又问。

“恐怕不行,你们应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交警队负责人说。

“当时我一直忍着,最后还是拍了桌子。”王青峰说,“这种思维太可怕了。”随后,一场“学柳青、换脑子”专题教育活动在全区启动。

在王青峰看来,秦岭违建别墅、黑臭水体等的出现,要害还是干部在作风上出了问题。“学柳青,换脑子,就是要换掉干部中存在的作风不实、标准不高和官僚主义习气。”为此,长安区将干部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换脑子与秦岭违建后续整治、环保攻坚、扫黑除恶、引水进城、“三园”建设相结合,以改革干部任用制度激励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激发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责任感、使命感。

秦岭巍巍,滈水滔滔。穿越时空,柳青的目光依然凝望着神禾塬,激励长安人奋发进取,再续新的“创业史”。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