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6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扶贫大集进山沟
本报记者 孙潜彤 通讯员 贡雪梅

早晨7点,山沟里的柴木沟村便热闹起来。外来的商贩和本地的村民,在村部门前的小路上集合成市。这个摆在村部门口的“扶贫大集”,解决了山沟里村民卖货的难题。

柴木沟村位于辽宁省建昌县魏家岭乡西北部,2000多名村民散居在山麓河谷之中,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很大程度限制了村民的致富出路。村民吃够了“路不通”的苦:同样是玉米,粮贩来村里收购价会比山外低一毛钱;山里野生榛子、松树蘑、榛蘑、杏仁等,都不为外界所知;村民日常生活所需的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要费时费力走出大山购买。

柴木沟,九道沟,就像道道栅栏横亘在村子与城市之间。等待修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事。能不能把买卖串起来,定期开大篷车把商贩拉进山沟?去年底,辽宁省葫芦岛市扶贫干部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研和广泛宣传,柴木沟“扶贫大集”正式开集。“初衷就是让老百姓能把山货就近换成钱,同时又能就近买到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柴木沟村党支部书记赵文举说。

村民兰海霞很快尝到了“扶贫大集”的甜头。家里20多只母鸡产蛋,过去半个月去乡集卖一次,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把鸡蛋卖出去了。

市场一角,70多岁的刘大娘守着一小堆地瓜苗。“咋卖?”“一捆一百棵,10元钱。”“我来4捆,便宜点?”“你说多少钱?”“30元!”一番讨价还价后,刘大娘爽快地付货收钱。

在魏家岭乡扶贫办副主任王魁源看来,“扶贫大集”不只是买货卖货,而是通过物品交换解放村民思想,让他们形成市场意识,激发内生动力。王魁源介绍,村集体建立的榛子园项目,今年拟扩大规模至200亩。几位榛子种植大户也想借机扩大自家规模,成立合作社合力打造榛子品牌。“肯干就有好日子。”村民李春莲信心满满地说。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