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6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好开放式创新激发社会创新潜能
□ 戚聿东 张洁琼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在此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为我们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指明了方向。

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需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通过推动开放式创新,企业可将供应商、竞争者、领先用户、非相关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政府等创新资源聚集到一起,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进而形成富有活力的、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氛围。

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商业化活动充分整合全社会的智力资源,基于一定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与外部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实现互利共赢。开放式创新的理念和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和采纳,成为目前企业创新的主要形态之一。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国各类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应用,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实践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成熟。开放式创新正在为创新提供新入口、新模式、新条件。

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为开展创新提供新入口。开放式创新平台是一个能够提供数字化服务的虚拟环境,全国的创新者都可在平台上表达对产品的需求、对产品和服务提出改进意见以及和其他用户交流观点和创意。企业则利用大数据分析将这些需求、建议和创意进行筛选,并结合具体需求运用到创新活动中去。一般来说,就是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平台汇集用户的创意和想法,并有选择地用于生产和产品创新。比如,海尔的HOPE开放式创新平台就收集了大量用户创意,并为很多颠覆性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持;伊利也引入“众创”模式,将消费者变成创新产品的研发人员。开放式创新平台已经成为人们参与创新活动的有效途径,提供了创新的新入口。

探索开放式创新机制,为开展创新提供新模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支持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对开放式创新机制的积极探索,将通过打造无边界组织激发组织内部的创新积极性,将通过内外部合作研发形成优势互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开展创新提供新模式。应该看到,大学和科研院所能够为企业提供特定领域相关科学理论的发展前沿信息和成果,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可以共同创建产学研基地、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实践基地等合作机构,鼓励优秀的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参与相关的研发项目并提出有价值的创意。这些新机制都有助于思想和观点的输入、输出与碰撞,有利于全面盘活企业的创新资源,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提升创新效率,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的市场化流动,优化各个组织资金和研发人员的配置,形成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营造有利于开放式创新的环境,为开展创新提供新条件。开放式创新可以打破组织内部的边界,鼓励内部成员之间的思想交流,调动组织内部成员特别是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应该看到,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其开放式创新的相关实践还将带动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尤其是开放式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技术联盟等,能够吸引和激励更多人加入到创新活动中来,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塑造开放、共享、宽容的社会氛围,为创新创业创造提供更好的条件。

在积极推动开放式创新、及时总结相关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应充分关注开展开放式创新有可能带来的风险。一方面,要防止因过度依赖技术引进而挤压内部研发资源。如果企业过分热衷于开放式创新,就有可能导致研发人员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与外部创新主体的沟通合作上,忽视对内部研发的投入,降低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这也容易让企业的管理者和研发人员认为外来技术比自我研发技术更容易获取,久而久之会形成过分依赖外部技术的倾向,内部研发能力薄弱、自主创新精神淡化,最终导致自身技术积累不足。另一方面,要关注沟通和协调成本的提升。在开展开放式创新中,各创新主体往往分散于缺乏正式契约的社会网络中,不同创新主体所在机构的沟通机制、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各不相同,企业需要与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员进行沟通、协调与合作,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创新的成本,降低创新效率。

对此,企业应首先明确开放式创新适用的技术边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开放范围。必须看到,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开展开放式创新,也并非所有的创新都可以通过开放式创新来实现,现实中,大多数颠覆性和突破性创新来自企业的内部研发。对此,应充分评估企业的技术需求及其适用的创新方式,区分核心技术和边缘技术、突破性技术和改良性技术,精准定位开放式创新的适用范围。其次需合理分配创新资源,选择适合企业情况的开放程度。较高的开放程度有利于企业充分借助外部资源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但也容易导致对外部资源的过分依赖,应根据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合理有序推进开放式创新,在起步阶段需避免构建大而全的开放式创新体系。总而言之,企业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用好开放式创新,有效控制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更好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