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知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5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核心专利研发要允许“试错”
佘 颖

毕玉遂教授自筹资金,悄悄研发10余年,攻克了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的国际难题,让我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这种发泡剂对环境无污染,在全球推广应用将减少数十亿吨当量二氧化碳排放,社会价值巨大。并且,聚氨酯泡沫应用广泛,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在祝贺毕教授团队获得巨额奖励的同时,我们首先要为他所在的山东理工大学点赞——这所学校名气不大,却在激励科研创新上有非一般的魄力。如果没有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的发泡剂研发很可能迟迟无法申请专利,而一旦在等待过程中被外国企业“突破”,中国就会失去这个掌握全球唯一核心专利的机会。

而毕玉遂自筹资金、悄悄研发10余年的艰辛和山东理工大学的不走寻常路,恰恰反映出当前我国科研领域的一个尴尬点——真正的卡脖子专利、核心专利往往来自“无中生有”,理论研究和技术储备都要从零开始,而按照我国当前的科研申报惯例,如果无法撰写过硬的材料,讲出一大堆理论和研发基础,往往很难成功申请科研经费。

同时,国家科研项目往往设有期限,需要按进度汇报成果,到期还要拿出成绩。而有些研究就是在不断“试错”,很难按照人为设定的时间表拿出成果。

毕玉遂从事科研多年,在拿到4个亿之前,也有过多项专利转让,经济条件相对宽松,所以才敢让儿子退学,自筹资金,父子俩一起研发10多年。换作其他人,未必有这样的能力和毅力,如果无法申报科研项目支持,一些研究很可能夭折。

而这不是管理部门的问题。我国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有严格规定,对于主管部门来说,没有扶持出高精尖的项目不是错,但是造成了资金浪费、损失就是大错了。所以,我们的科研项目更多是“锦上添花”,越是拿过项目支持的、获过奖的,越容易得到更多支持。毕玉遂的化学发泡剂项目也是如此,在最需要资金和支持的研发阶段,并没有得到过太多关注,反而是专利转让获得5亿元之后得到了众多关注,而团队已过了最渴求的时刻。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妨借鉴创业圈通行的规则,由政府设立“天使”项目,对部分卡脖子专利实施特殊的项目申报和扶持政策,允许一定的试错。投资公司投下的天使轮、种子轮并不要求每个项目都能成功,而一旦成功,就有数百倍的回报,足以抵消其他投入。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借鉴这种机制,为科研创新“雪中送炭”。毕竟,投资公司的资金有商业考虑,很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创新是不能完全交给市场的,市场也投不起、接不住,只能由国家驱动。如果能持续孵化出一个又一个帮助中国占领全球技术制高点的核心专利,“天使”项目就是成功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