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一线调查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19年5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区搭舞台 居民唱大戏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调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 力 魏永刚
乌兰牧骑是内蒙古大草原上服务基层文化的一支重要队伍。图为东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在“五一”期间到乌里雅斯太镇巴音额日和图社区演出。 苏日塔拉图摄 (中经视觉)

阅读提示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每个苏木(乡镇)都有文化站,每个嘎查(村)都有文化活动室,不同聚居点还有党员中心户。公共文化服务像一条条红线,串连起辽阔草原上星星点点的牧户。近期,记者到东乌珠穆沁旗,调研了3个城镇社区,探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之道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采取升级“硬件”“软件”设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等举措,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原则,使在单个项目和单个设施上的“小投入”发挥了为社区群众服务的“大作用”。

完善场地,提高参与热情

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可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搞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乌里雅斯太镇是东乌珠穆沁旗政府所在地,这个小镇有数万人口,是东乌珠穆沁旗最大的集镇。全镇有7个社区。日前,记者走访调研了其中的呼布钦、额仁高毕和萨嘎麦3个社区。

这3个社区都有活动场地,其场地大都是2015年以来建设的。社区活动场地是办公和社区文化活动“兼用”,而文化活动区域占绝大多数,大约四分之三的面积用于群众文化活动。

呼布钦社区党总支书记吕素梅介绍,社区整个办公楼有1800多平方米,分为4层。除了一层是服务大厅,二层有几间办公室,一半以上的区域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活动服务的。这栋楼里建设了6个活动室,组织开展了书法、马头琴、舞蹈等各种文化活动。

额仁高毕社区活动中心是一座3层的办公楼,建筑面积1540平方米,其中除了200多平方米的一个行政服务大厅,其余都用作居民文化活动。舞蹈室、棋类活动室、武术活动室等各类活动场所,吸引了许多居民。记者来到这里时已近中午时分,仍然有很多居民在活动。

萨嘎麦社区是一个有着2300多户5000多居民的大社区,是乌里雅斯太镇人口第二大社区。4层楼的办公区域有2380多平方米,其中三层用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每天来这里活动的有七八十人。

从记者走访的3个社区来看,场地、活动室等硬件设施都是这几年发展起来的。“硬件”和“软件”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两个重要方面,“硬件”建设带动了“软件”,激发起群众投身文化活动的热情。

“每天进入的人多,这两扇推拉式的玻璃门坏得最快。”额仁高毕社区党总支书记刘秀莲告诉记者,来来回回开关门,每年都得修好几次。萨嘎麦社区则是活动室的椅子不够用,党总支书记鲍瑞红“抱怨”,最先坐坏的就是椅子,每个活动室的椅子都换了一批。

这几年,群众活动场所建设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一路走下来,我们听到呼声最多的还是“场地不够”。群众对于文化设施的需求已经不限于建设活动室,他们还希望配备球场、户外活动广场等硬件设施。东乌珠穆沁旗一些社区在公共活动空间建设“百姓舞台”、半场篮球场等,都深受群众欢迎。这些场地成为当地群众锻炼健身和开展文化活动的好去处。

搭建舞台,群众争当主角

缺乏文艺人才,是许多地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遇到的直接制约因素。在东乌珠穆沁旗的3个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建设与基层文化人才的“软件”建设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局面。为了激活群众这个主体,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搭起台子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呼布钦社区,我们遇到了正在老年太极拳队领拳的宋金兰。她今年已经74岁,每天到这里领队练拳。现在,她的太极拳队里有30多人,年龄最大的82岁。

宋金兰练习太极拳已经10多年。她说,以前是在室外广场上练,最担心天气冷。而内蒙古的冬天又来得早,气温低的时间长。秋冬之后,他们常常为找场地发愁。2015年,社区有了场地之后,他们就到这里练太极拳。刚开始练习太极拳的只有两三个人,有了固定场地后,两三年时间这支队伍就发展到了30多人。

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多组织比赛,多参加比赛”,让他们多出去“蹦跶蹦跶”。“我们年纪大了,都想上舞台露个脸。不需要得奖,只要让上舞台,我们就高兴。”宋金兰说。

在额仁高毕社区,太极健身气功协会的发展与呼布钦的老年太极拳队有着相似经历。组织者王文义原来是一名军人,退伍之后留在这里,退休前在企业做管理工作。在2015年社区的活动场地建设之前,他们几个爱好者到处找场地,还租过场地。但是,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多个人。

2015年社区场地投入使用之后,他们的练习逐渐稳定下来。2017年他们注册了太极健身气功协会,会员已经有62人。“如果没有场地,我们就没有办法练习了,尤其是到冬天,根本练不成。”王文义说。

有了公共活动场地,基层文化活动就有了依托。搭起了舞台,就不愁来“唱戏”的。东乌珠穆沁旗的社区文化活动这几年开展得红红火火,就是因为基础设施带动了群众活动。社区文体活动成为展示群众风貌的重要形式。呼布钦社区16名工作人员,现在每个人都能牵头文艺活动,他们不仅自己组织了跳舞队等,还邀请居民来义务举办活动。刘秀莲说:“我们每年组织文体活动60多场,几乎每周都有活动。每次活动,都能吸引许多群众参加。”

刘秀莲说,基层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供舞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只要有了舞台,就能激发起群众的主体作用。“基层不缺乏文体人才,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也是旺盛的,现在最缺的就是‘舞台’。只要我们搭建起不同类型的舞台,每个群众都可能是舞台上的‘角儿’。”萨嘎麦社区主任刘波告诉记者。

搞好服务,提供多元“套餐”

萨嘎麦社区活动中,象棋比赛已经形成了特色。象棋室是这里人员最多的活动室,2015年建成至今,这里下象棋的桌子已经换了两次,而板凳每年都得换一次。

但是,在活动室刚建成的时候,象棋室并没有这么热闹。萨嘎麦社区居民有下象棋的传统,在街头路边甚至电线杆下,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下象棋的身影。因此,活动中心建设的时候,象棋室最早列入“规划”。然而,活动室建起来了,喜欢下棋的人却并不到这里来。

后来,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到街头走访,才发现“症结”在活动中心的上下班时间。

居民们看到活动中心建起来了,他们最大的顾虑是,到了下班时间就会关门,“一盘棋没有下完都得收场”。了解到这个情况,萨嘎麦社区立即调整作息时间,规定早上六点半开门,晚上九点半关门。“如果还有人在下棋,等下完了才能关门。而且象棋、扑克和乒乓球活动室天天开门,全年不休。”刘波说。

弹性作息时间把群众吸引到这里来了,也引发社区工作人员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居民服务。社区工作不是“办公室工作”,社区活动中心就是要为居民文化活动服务。东乌珠穆沁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把“做好服务”当作管理的第一目的。记者走访的3个社区,政务服务平台和社区活动场地都设立在活动中心里,而社区办公室却被“压缩”到最少,社区的干部甚至没有固定办公室。社区活动中心都把最大的建筑空间留给了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活动。

社区活动中心以服务居民为原则调整管理。呼布钦社区根据居民的喜好传统,开设了长调、书法、马头琴等活动室。因为是服务社区居民,这里没有农忙和农闲之分,全年开放。额仁高毕社区策划组织了多项活动,通过活动来服务社区群众。“我们把每一个活动室的服务时间都进行了精细划分。最受居民欢迎的舞蹈室,早晨用来给老人们打太极,上午则让出来用于青少年练习舞蹈,下午又供中老年人跳广场舞。这样,通过管理,活动室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刘秀莲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每个社区的运行经费每年2万元左右。节约经费更好服务居民,成为各个社区的努力方向。呼布钦、额仁高毕和萨嘎麦3个社区的公共卫生由工作人员利用上下班时间进行义务打扫;办公用纸也都是正反两面使用——社区工作者们精打细算地花每一分钱。

随着基层公共文化投入力度的加大,如何更好地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是基层文化建设面临的又一个课题。这也正是东乌珠穆沁旗3个社区都在着力提升的地方,目前都已经取得较好成效。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