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5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南新蔡
脱贫要让群众“接棒”参与
本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宋超喜
新蔡县龙口镇群众在扶贫车间加工快递包装袋。 宋超喜摄(中经视觉)
新蔡县立足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做大做强特色种养业,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图为新蔡县润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正在鸽子棚捡拾鸽子蛋。 宋超喜摄(中经视觉)

河南省新蔡县实行智志双扶计划,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勤劳光荣”观念,积极为困难群众搭建平台,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发放小额信贷、建设扶贫车间、提供技术培训等多种途径,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稳定增收,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了“被动脱贫”向“主动致富”的转变

两年前,河南省新蔡县孙召镇郎庄村村民张立勋和老伴在村党支部书记杨金明的帮助下,建起了两亩半的蔬菜大棚。由于他种植的蔬菜不施农药,味道又好,每每都能销售一空。这两年,他每年的蔬菜种植收入都能达到2万元左右。

在如今的新蔡县,像张立勋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每天工作忙忙碌碌的,生活有奔头!”张立勋说。

走进河南省新蔡县,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柏油马路直通到居民家门口,道路两旁的青桐树、格桑花、樱花树绵延不绝……整洁的街道,漂亮的小楼,让人一看心里顿生留意。

以前的新蔡可不是这样的。

新蔡县地处河南省东南部,洪涝灾害频发。而且,新蔡地理位置较偏远,自然条件差。用县扶贫办主任孟长青的话说,就是“四不靠两没有”:不靠山、不靠海、不靠大中城市、不靠普铁高铁,地上无特产、地下无资源。

面对这种状况,干部们也不是没有努力过——年年走街串巷,竭力改善贫困户的居住环境,减免贫困家庭子女的学费,补助生活费等,但是收效甚微。不少贫困户往往刚刚脱了贫,随即又返了贫。

仔细反思和梳理工作流程之后,新蔡县的干部们发现,做了这么多工作,全部都是干部们在单方面着急。比如,贫困户把发放的补助金用完之后,无后继资金来源的他们就又回到贫困中去了。

之前的扶贫工作,完全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也就难怪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找到阻碍脱贫的原因之后,新蔡县及时止损,痛定思痛,重新规划了脱贫计划:智志双扶,争取脱贫不返贫。“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只有智志双扶,才能治懒治愚,拔掉穷根。”

基于此,新蔡县委、县政府召开脱贫光荣户表彰大会,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起“勤劳光荣”的观念,激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子。

同时,县里积极为困难群众搭建平台,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发放小额信贷、建设扶贫车间、提供技术培训、有序转移就业等多种途径,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稳定增收,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了“被动脱贫”向“主动致富”的转变。

在新蔡县委、县政府的宣传下,新蔡县群众思想有了改变,开始加入到自身发展、主动致富的道路上去。

王树理是新蔡县孙召镇郎庄村村民,身体不好,妻子也患病。两年前,在县政府的帮助下,王树理收到了9头湖羊种羊,杨金明手把手教他养羊。在杨金明的精心指导下,王树理的湖羊长成成羊,开始下崽了。

“一开始有9只羊,现在已经有30多只了,还有五六只带羔的。去年卖了几只,挣了七八千元钱。今年长得好,估计能卖上万元吧。”王树理指着羊圈里正在吃草的羊说:“我准备下半年再扩建一个羊圈。现在羊圈太小了,挤得很。地方大了,羊才长得好。”

中午12点,正是午饭时间。龙口镇龙口村的扶贫车间里本该没有人,但是当村党支部书记时海宽与记者来到这里时却发现,整个车间里满满都是工人。

“这个厂对门就是幼儿园,这些工人们早上送完小孩去上学,转头就能来这里上班,保证他们上班的同时还能兼顾家庭。”时海宽说,“中午幼儿园管饭,车间也管饭,工人们吃了饭就忙着开工了。计件给工资,一个工人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

产业孵化基地、各地的扶贫车间、国家帮扶的养殖项目、光伏发电项目、公益性岗位等,扶贫工作队安排了各种项目,保证每家每户只要想脱贫,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

在新蔡县砖店镇,当地正计划建立“宋菜园”蔬菜大棚种植基地,申请注册“宋菜园”品牌,一期面积为1000亩,目标是打造有机高端蔬菜品牌。村民们在产业孵化基地学会技术后,可选择自主经营,加入宋菜园基地,形成群体优势,一起把事业做大做强。

干部们的帮扶激发了新蔡群众的脱贫斗志,他们每天干劲十足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短短两年时间,新蔡县就从“落后生”变身全省脱贫攻坚的“优等生”——截至2017年底,新蔡共退出贫困村128个,脱贫3万多户10万多人,剩余未脱贫人口2833户8409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88%,正式摘下了贫困县的帽子。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