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一带一路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4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工程彰显工匠精神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梁 桐

由中国建筑牵头实施的白沙瓦至卡拉奇高速公路木尔坦至苏库尔段(PKM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目前,项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道路主体已经基本完工,项目团队正推进房建装修、交安、标线等附属工程,整体工程有望于2019年6月份提前完工,较合同规定完工时间提前半年。

作为走廊框架下规模最大、在巴全国范围内标准最高的道路基础设施项目,保证项目屹立百年不垮,长期为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是项目团队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针对巴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对项目的整体设计、材料选用都作了最大程度的优化。项目部分路段位于印度河东岸,雨季易受洪水影响。针对这一潜在风险,这些路段都设有最高达16米的“水坝级”路基,不仅保证公路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而且还兼具防洪功能,使当地民众在雨季来临时更有安全感。此外,针对项目沿线地区常年高温的气候特点,项目专门选用了软化温度更高的沥青,以确保路面耐久性和行车安全性。这些例子,充分彰显了中国“建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充分服务当地民众除出行以外的其他利益,也是PKM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地农业严重依赖灌溉的特点,项目全线共设置管涵920道,总长超过4万米,充分保障了当地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用水安全需求。

项目建设过程中,直接提供属地化就业岗位23000多个,其中有一大批是由中国“工长”一手授予专业技能的“农转工”。截至目前,中方培养的技术工人包括2300余名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和4500余名设备操作人员,使这些原本靠天吃饭的当地农民通过这个项目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巴基斯坦现代化工人。

28岁的艾哈迈尔在PKM项目七分部担任人力资源经理,他感慨道:“附近村子大部分劳动力都在PKM项目上工作,他们刚来时什么都不会,但在中方员工指导下,现在已熟练掌握了不少实用技术,包括操作复杂的大型机械设备。凭借在这学到的一技之长,他们以后再也不愁找不到工作了。”

为真正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建筑在PKM项目建设中高度重视与有实力的本土公司合作,避免在中低端项目上与巴基斯坦当地企业竞争。大河有水小河满,PKM项目凭借自身的巨大体量,充分带动了沿线地区相关本土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所用土方、碎石、柴油、钢材、水泥等物资均从当地采购,并且与当地合作开发取土场、采石场,还租赁当地施工设备2600余台/套,充分带动了当地有关产业发展,使沿线许多古城老村重新迸发出欣欣向荣的生机。

截至目前,项目为沿线村落修建学校9所、便民道路79.6公里、桥梁20座、水井54口、水渠300余条,组织医疗队进村义诊3900余人次,发放药品3200多盒。工程竣工后,392公里的施工便道也将免费移交给当地政府。

在PKM项目工作的巴籍员工阿萨德说:“看到项目建设为沿线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后,当地人都相信这条高速公路的建成将会带来更多发展机会,这是一条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