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副刊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19年4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屏万卷,亦是开卷有益
□ 马朝虎

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浙江省人民政府指导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传来信息:2018年全国数字阅读用户已达4.3亿人,人均数字阅读量已达12.4本,人均单次的阅读时长达到71.3分钟。我国数字阅读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大家也许知道,从2014年开始,在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民阅读”已经连续6年被写入其中。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

在传统观念中,阅读是颇具仪式感和神圣感的一种活动,古人有一句“焚香沐浴为读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然而,随着移动数字时代的到来,阅读的方式和途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阅读正在逐渐从纸质阅读向数字阅读转移。数字阅读产业规模也在稳步增长中,2018年中国数字阅读整体市场规模已达到254.5亿元,同比增长19.6%,大众阅读市场规模占比逾九成,是产业发展主导力量。

尽管如此,数字化阅读常常被人们看成是碎片化阅读,只算得上是简化版的生活说明书,上不了大雅之堂。于是,当数字化阅读“逆袭”传统阅读,自然会让许多人士忧心忡忡:当数字化阅读成为阅读的主流,是否会造成现代人阅读素养的倒退,给出版行业带来致命打击,使阅读丧失原有的审美价值、思维乐趣、伦理功能、创造能力?其实这种担忧,多少显得有一些牵强。

事实上,数字化阅读在助力经典回归上功劳不小。查看2018亚马逊中国年度Kindle付费电子书畅销榜前20,涵盖了《月亮与六便士》《浮生六记》《活着》《穷爸爸与富爸爸》《沉默的大多数》《中国通史》《乌合之众》等中外经典读物。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提到阅读,往往想到的是手捧一本纸质图书正襟危坐地在认真阅读,而人们通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就算不上是真正的阅读,或者是不入流的阅读。其实,纸质书籍和电子图书的最大区分,只不过是媒介、载体的不同。难道看纸质版的《战争与和平》,与看电子版的《战争与和平》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别吗?我们应该从单一的认知中走出来,阅读方式不分高低贵贱,因人而异罢了。

现在有关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孰优孰劣的争论,其实是社会进步过程中的现象。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完全可以相容共生、相辅相成。当然,让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知道数字阅读的利弊得失,吸收传统阅读的长处与优势,仍然十分必要。

现今5G商用在即,全媒体形态的生活方式势必影响每一个人,阅读行为一定首先受到影响。通信领域的专家告诉我们,在产业创新上,5G将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结合,拓展数字阅读的应用空间及场景,VR、AR、游戏、音视频等形式的融合,可以开创全新产业空间和市场价值;在产品形态上,AI语音交互以及多场景、多功能的应用连接都将赋予传统阅读产品新的生命;在阅读体验上,随着5G技术的落地、虚拟技术的提升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阅读成为发展趋势。我们一起来畅想吧,未来,当我们打开《红楼梦》的电子书,或许可以一步换景,进入大观园的世界;当我们点击海明威《老人与海》的阅读按键,我们眼前不就是那位古巴渔夫圣地亚哥和大马林鱼搏斗的场景吗?

只要是阅读,数字还是纸质,并不是决定因素。在学习强国的大背景下,创作者出版者心有家国情怀,如何为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内容,相关管理部门如何规范行业管理,杜绝低劣恶俗的阅读内容出现在阅读介质上,这才是当下最为紧迫的事情。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