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书香袅袅,引来无数读书人,不拘年龄、职业和地域。全民阅读正从一个美好的愿景,一步步朝现实迈进——
图书馆,
播下书的“种子”
银行、医院、街角路边……在这些不相干的生活半径区域,不经意地,居然撞见一座图书馆,会是怎样一种惊喜和小雀跃?在北京,这几年接二连三地冒出这样一批批新型图书馆。它们通过“企企合作”“政企合作”或者个体创业等模式,走进医院、银行、商场、写字楼……让爱书人实实在在体会到了“转角遇到爱”的美妙感觉。
“自从发现这里有童书,孩子似乎对医院没那么排斥了。”在北京东区儿童医院和朝阳区图书馆合作设立的24小时医院图书馆内,带孩子前来就诊的曾女士说,对于看病的小朋友来说,在候诊或者治疗时,有意思的童书不仅是很好的安慰和陪伴,还能在不知不觉间播下小小的阅读“种子”。
像北京这样遍地开花的“阅读种子”,在全国并不少见。
在深圳,用户在掌上书城APP上如果看到一本好书,足不出户填写地址,图书最快1天就可以送到家门口;没空去图书馆还书,下楼到小区门口的自助图书馆只需1分钟便可一键还书。这是深圳市民的阅读生活,也是“深圳速度”的一种体现。
十年筑书城。“截至2018年3月底,深圳共有公共图书馆640个,基本实现每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的目标。2018年上半年,深圳图书馆文献总藏量(含电子文献)达到966.2万册(件),接待到馆读者199.66万人次,文献外借量达225.44万册。”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说。
除了社会、市政公共图书馆外,在武汉,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也被充分挖掘。2018年5月,东湖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工程大学4所高校图书馆签订合作开放协议,校图书馆图书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凡东湖高新区内成年常住居民(16岁至60岁)或企业职工均可申办“社会读书证”。目前全区已有4000多人办理了“社会读书证”。
“图书馆是开展全民阅读的重要阵地,在推动全民阅读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4月9日,在山西太原举办的第十三届全民阅读论坛上,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樱告诉记者,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将联合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发布倡议书,共同开展“同城共读,万卷共知——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活动”。
据了解,2018年初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实施,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阅读推广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举措和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工作之一,已经被列入公共图书馆法。
有一种观点说,要看一个城市有多干净,就去看厕所;要看一个城市有多富裕,就去看垃圾;要看一个城市有多文明,就去看图书馆。而去看图书馆,不是看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服有多笔挺漂亮,而是看其有多少笑容;不是看图书馆创造了多少本的藏书记录,而是看普通读者能看到多少册;不是看图书馆建设得有多雄伟壮观,而是看馆内有多少读者。如果这些标准都通过了,我们才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图书馆不是珍藏楼。
“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应当顺应社会阅读环境的转变,充分发掘人民的阅读新需求,积极创新阅读推广服务内容与形式,不断丰富图书馆的阅读资源,传承经典,普及新知,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展望,未来,图书馆将以更专业的服务、更丰富的活动推动全民阅读,成为链接群体阅读和个体阅读的桥梁,当好全民阅读工作的枢纽站和最佳实践者。
读经典,
听它静水流深
全民阅读“读”什么?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坚持重在内容,提升质量。全民阅读的核心是阅读内容。”由此可见,提升阅读内容质量,就在于提升阅读价值,而最有代表性的、最精髓的就是阅读“经典”。
何为经典呢?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给出过一个定义,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怀着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那什么是先期的热情呢?就是指,你还没读这部经典就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热情。
想想就激动。如果一个民族的人民提到阅读经典就开始兴奋,意味着这里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和思想有多深厚和多元,预示着他们的未来也充满希望。
在我国,古往今来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打磨的作品大浪淘沙而百炼成金,成为传世经典的著作并非少数。《论语》《春秋》《战国》《孟子》《老子》《庄子》等,是经久不衰的诵读经典,是华夏文明的瑰宝。纵观历史长河,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到楚辞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耳熟能详的《孔雀东南飞》到脍炙人口的《唐诗三百首》,还有大量的宋词、元曲和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小说等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经过前人的艺术加工和世世代代的传唱诵读,成为流传海内外的经典。通过阅读经典、创造经典、传播经典,中华优秀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繁衍和传承。在当代,鲁迅、茅盾、巴金、老舍、张爱玲等著名作家创作的经典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作家莫言说过,经典是经过时间和千百万读者考验的,读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经典。曹文轩也曾说:“要读书就读好书,读经典。要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读有价值的书。”
那么,经典在全民阅读中又该怎么推广呢?
“静水流深、深水流缓。”首份开展全民阅读提案的第一提案人、作家聂震宁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于聂震宁而言,全民阅读是需要沉住气的慢动作,“这可不是跳健身操、广场舞,音乐一响,比画一下就皆大欢喜的。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应该追求静水流深、持久绵长的效果,在广泛发动后还要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专业性的帮助,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阅读兴趣”。
如今“樊登”“得到”等与“互联网+”融合的解读式压缩读法受人推崇,相对于很多人应该“读纸”而非“读屏”的执拗,聂震宁对此似乎多了一份宽容,“碎片阅读总好过不读”。但他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思考:APP音频读书在带给受众便捷的同时会不会无形中助长“偷懒”的念头呢?沉下心自己慢慢品、细细读才是正途。
让我们细读经典,读出阅读的乐趣,读出前行的勇气,读出精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