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4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望“北京时间”
本报记者 翟天雪摄影报道
张兵在塔钟内检测子钟电机运行情况。1993年初,运行了34年的两座塔钟作了第一次“换心”手术,照明设备也改成了地面射灯形式,异形灯更换问题得到解决。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塔钟再次升级,换成了更为先进的两级子母钟式设备,还首次引入了GPS卫星校时技术,子母钟之间会自动通信,一年误差不超过正负1秒钟。
虽然设备先进了,但通信工还是要每隔两小时要爬上塔钟进行日常巡视和维护。每天两小时一次巡逻,24小时值班盯守,还有一月一次、一季度一次、一年一次的各项检修维护,看似简单、平凡的工作,却来不得半点马虎。
张兵在北京站广场巡视,并用对讲机向机房内的同事通报巡视结果。与塔钟相伴39年,张兵和他的工友们从未懈怠过,他们说:“每当《东方红》乐曲响起,看到广场上、车站里的人不约而同用手机、手表对时,辛苦一点也值了!”
在塔钟内,张兵(右)向徒弟康宁介绍注意事项。如今,即将退休的张兵正忙着“传帮带”,带着他的“90后”大学生徒弟们,继续维护、守望着塔钟。

每天早上6点至晚上9点,每逢整点,北京火车站东西两侧的塔钟都会准时奏响《东方红》乐曲,自1959年北京火车站建成至今,60年从未停止。在旅客的心中,它就是“北京时间”。  守护塔钟的是北京铁路通信段北京站通信工区的15位员工,58岁的张兵是他们的工长。张兵清楚地记得,1980年他参加工作第一天,师傅指着大钟对他说:“你的工作,就是保证它分秒不差。”当时塔钟还是老式机械打点,故障发生率比较高,一天快5分钟至10分钟很常见。张兵回忆,那时值班室专门准备了几块瑞士怀表,谁值班谁兜里就装一块用于对时。为了保证时间准确,我们先打电话从电话报时台获得准确时间,再用校准好的怀表去对塔钟时间。每天隔两小时就要到广场上巡视一次,看到时间有误差,就爬上钟楼,人工摇动齿轮调节时差。“当时塔钟指针是灯管照明,为了避免高度落差造成时间误差,塔钟指针都是异形的,因此照明用的灯管也被特别制成异形灯,一旦出现故障,更换起来十分麻烦,为换灯受伤是常有的事。”张兵说。

随着技术进步,塔钟不断升级,越走越准了。但守钟人的坚守却一刻未停。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