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也无论家里还有没有亲人,“籍贯”二字是改不了的,因为那里是我们的根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去年清明节期间,舅舅发来一组《燕归来》的照片,是他回乡吊青时留心拍摄的小燕子。这些归来不久的新燕,有的停在路边的电线上梳理着翅上的羽毛,有的落在屋里的挂绳上张望着闯入的客人,有的舞动着翅膀归巢又离巢,还有几只站在雨后的泥地里低头啄着什么。小脑袋抬起的瞬间也被捕捉到了,嘴上正衔着一根带泥的枯草呢。那劳作的模样和灵动的眼神,既惹人怜爱,又似曾相识,直把城市里游子的情思牵回记忆中的村庄。
当杨柳开始吐绿的时候,燕子们就相约着从南方浩浩荡荡归来了。整个华夏大地,从桃红杏白的烟雨江南,到我的家乡江汉平原,直至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伴随着春天行进的脚步,说话间就翩飞起小燕子们伶俐的身影。其实,说浩浩荡荡是不合适的,燕子们并没有那么大的排场。他们的旅途常常是不经意的,虽然偶尔也会有集结,但不会像非洲角马迁徙时那样拥在一起,而是一拨一拨地来过。当你听到几句“唧唧”的声音,抬眼望正好看到它们翻飞的身姿时,就是燕子们踩着轻快的舞步归来了。
你看到的那些燕子有的还会继续赶路,有的就留下了。留下的燕子开始穿梭在柳行间,出没在田埂上,呢喃在花草中。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它们决意留下的呢?难道真是儿歌里唱的“这里的春天最美丽”?我不知道在人类和燕子眼里,美丽是否有同样的标准,不过环境肯定是重要的。水可以不淙淙,但一定要清澈,要能映照出小燕子们临水飞过的倩影;树可以不高大,但一定要多一些,小燕子们能有个谈情说爱的去处;房子也可以不宏伟,但一定要留有欢迎和信任的开口。更重要的是,还得有成片的田地,能够为小燕子们提供安全富足的食物之源。
留是留下来了,但是在哪儿落脚呢?其它鸟儿大部分会把巢搭在林木间、草丛里或者堤岸处,虽与人类共享着自然空间,却又本能地离人类尽可能远些。即便是离人类略近的小麻雀,也常常把窝搭在檐下隐蔽处,就算是淘气的孩子们也不容易找到。小燕子偏偏不,它们直接把巢建筑在人类的厅堂里,而且是敞亮处,不仅与人类共享着自然空间,还分享着居住空间。或许在它们看来,房子既然在那里了,安安稳稳,避风遮雨,这么好的所在,人类可以居住,它们当然也可以,大家都是平等的。小燕子真是睿智又勇敢。它们大大方方地来,自自由由地去,对自己有信心,对选择的人家也有信心。
村子里从东头到西头,从南边到北边,有的是人家。哪一家才是小燕子最中意的呢?刚来的时候,它们会细细考察,飞进这家瞧瞧,飞到那家看看,毕竟选定后要在这里度过大半年呢,甚至来年也要回来住的,尤其是还要在这里生儿育女,不由得不小心。人们对燕子大多是欢迎的,孩子们甚至是热切期盼的。如果小燕子能留在自家,那该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乡间房子大多会在门楣上装些窗子,但是并没有玻璃,燕子们可以自由进出。这算是基本硬件条件吧。软件环境呢?“和睦人家早逢春”“燕子人家都是春”,大概素喜安宁的小燕子也更愿意到和睦人家来,待在一个祥和亲善的氛围中。
既然选定了人家,小燕子和这家也就相依相伴了。燕子们会早早出去劳作,一如所相依的这户人家。掌灯时分,燕回人归。如果这家人拌嘴,燕子是否会失望呢?或者燕子家庭也会有拌嘴的时候?也许不是拌嘴,只是聊聊天,聊一些开心的事情,聊一些远处的见闻,说给对方听,说给孩子们听,至于这家人听不听那是他们的事。它们和这家是相依的,也是相亲的,但是一定保持最好的距离,不远也不近,就那么望着,伴着。近了,也许会有惊吓,再也不来了。远了,同在一个檐下,也远不到哪里去。所以,它们更主要的是防止近,不会飞到饭桌上、床铺上。它们一定严守着自己的界限,彼此存在,又很舒服自在,尽量谁也不打扰谁。
但是城市对燕子们似乎就不那么友好了。城里人家跟蜂巢似的,被一栋栋大楼包裹得严严实实,燕子们进出不得。别说燕子了,恐怕连小蚂蚁也难得进出。但是也不尽然。同事曾在朋友圈转发过一个视频,那是他表哥在阳台上拍摄的一群刚刚归来的燕子。原来前一年春天,张家口棚户区改造,工人们发现了一窝燕子蛋。工地等了近半个月,直到小燕子孵出后交给公益救助组织。同事表哥领回了。住在城里的表哥表嫂在自家桌上搭了一个窝,每天给小燕子们喂面包虫,最后五只雏燕全部成活,羽翼丰满而飞。四月的这天,同事表哥惊喜地看到楼前电线上来了一排燕子,激动地拿出手机边拍边说:“这是不是去年的小燕子把孩子们都领回来了?”赶紧又去买来面包虫,要好好招待“孩子们”。小燕子们并无言,它们只是静静地落在电线上,间或有几只调皮地拍打着翅膀,扇动着尾羽,任由相识的、不识的人们注视着它们,羡慕着它们,喜欢着它们。它们带来了曾经的故事,也有远方的梦与春天的诗。
燕如此,人亦然。老家是中国内地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约28万人,在国内各大城市工作、学习的老乡更是人数众多。前不久,舅舅在微信群里又发了一遍他的作品《春风牵你(千里)燕归来——献给清明回乡省亲感恩的游子们》,深情呼唤大家的故土意识。是啊,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也无论家里还有没有亲人,“籍贯”(祖籍)二字是改不了的,因为那里是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