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华盛顿电 记者关晋勇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日公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提出,尽管金融条件宽松,全球金融市场脆弱性仍在继续积累。由于2018年四季度的金融条件收紧持续时间过短,未能有效地延缓脆弱性的积累。目前,几个系统性国家的主权、企业和非银行金融部门金融脆弱性均在加剧。随着信贷周期的成熟,约70%系统重要性国家的企业部门脆弱性较为严重,可能放大经济下行风险。
报告指出,需要全面评估金融和非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脆弱性,尤其要重点关注发达经济体企业部门债务。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偿债能力已经改善,资产负债表似乎足够强劲,能够承受经济温和放缓或金融条件渐进式收紧。然而,总体债务水平和金融冒险行为增加,部分借款者信用恶化。因此,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欧元区评级较低的投资级债券存量已增加3倍,投机级信贷存量增加了一倍。严重的经济下行或金融条件急剧收紧可能导致显著的信用风险重新定价,抑制负债企业的偿债能力。若货币和金融条件保持宽松,且政策行动缺失,债务将进一步膨胀,引发关于未来经济更深度下行的恐慌。
报告指出,欧元区主权金融部门关联性存在隐忧。IMF认为,意大利面临的财政挑战再度引发了关于主权金融部门关联性的担忧。目前,欧元区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然而,不良贷款潜在损失和政府债券盯市价值下跌,可能给部分银行的资本造成沉重打击,保险公司也有可能陷入困境。金融部门承压可能再次传导至企业和家庭,从而损害经济增长。
报告认为,中国对其他新兴市场的重要性将继续增加。因为中国金融资产纳入全球债券指数,预计流入中国的证券投资于2020年将增加至1500亿美元。报告说,新兴市场的证券投资流入波动性较大,正日益受到基准指数驱动型投资者的影响。过去10年中,以新兴市场债券指数为基准的基金规模扩大了3倍,达到8000亿美元。投资基金70%的国别配置受基准指数影响。考虑到基准指数驱动型投资者比其他投资者对全球金融条件变化的敏感性更强,一些国家作为2019年4月份《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数成员的益处可能被其金融稳定风险抵消。随着这些投资者在证券投资流动中占据更大比重,外部冲击可能以更快速度传导至中等规模的新兴市场和前沿市场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