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中国名片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4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传承中创新
何小虎

2018年12月8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四号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之旅。我在电视上看了火箭发射的整个过程,当时特别激动和兴奋。因为,该火箭的发动机是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7103厂研制生产的,是我和“战友”们共同奋斗制造出来的。

我来自陕北延安的一个小山村,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和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以实操第一名的成绩,被航天科技集团六院7103厂录用,成为一名航天人。

多年来,我经手的产品都是各型号火箭发动机的核心件、关键件。为了尽快熟悉这些“宝贝”,学习成为了我工作中的首要大事。每天早上,机床启动要有20分钟的热机时间,这20分钟是我揣摩各种先进的参数和指令的黄金时间。机床正常生产后,则是我实践学习成果的时间。正是这样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复习的过程,让我真正熟悉了自己的工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和同事们一起通过钻研技术方法,设计并改进专用工具,有效解决了某重点型号关键件的生产瓶颈。并彻底改变了经济型数控设备钻孔深度无法控制的现状,加工效率大为提升。

2016年,长三乙火箭发动机喷注器生产,当时工厂紧急接到该关键产品的生产任务,其中有项关键部件精度要求极高,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加工难度是车间现有设备中最大的,即使是高级技师加工,合格率也只能保证20%。

经过半个多月的摸索,我们提出了“设备热稳定性”概念。这个思路颠覆了之前的传统模式,第一批试加工,合格率直接提升到了90%。此后,我们把加工方法与思路固化形成操作规程,班组同事参照此法,生产出的第二批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汽蚀管是液体火箭发动机上的一个关键零件,其质量将直接影响火箭的飞行状态。以前该零件采用的是电铸加工方法,但合格率不高,一度影响了产品的正常交付。我和班组成员一起集思广益,通过选择合理的刀具、工艺顺序、切削参数等手段,实现了发动机汽蚀管的机械加工,不仅合格率大幅提高,加工工艺也更简化,而且生产周期大大缩短。

在工作之初,我觉得技术工人没啥难的,就是四个字——熟能生巧。现在,随着阅历的增长,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让我明白了不是凭经验就能解决问题,工匠精神的本质不仅在传承,还要大胆创新。未来,我们将继续拼搏,努力创新,不断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作者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技术工人)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