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3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疆阿克苏地区驻村工作队:
说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
本报记者 乔文汇
村民在玉斯屯克阿依库勒村“民情说事点”讨论问题。
本报记者 乔文汇摄

初春,南疆雪融,浅草萌生。玉斯屯克阿依库勒村村委会大院格外热闹,4名驻村干部和村民围坐在一起,每人一杯清茶,正在热络地“说事”。

玉斯屯克阿依库勒村坐落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地处阿依巴格乡。2棵与共和国同龄的白杨树是该村“地标”,树下是“民情说事点”,乡亲们有啥难事、建议,都来这里反映。

“群众身边无小事,做群众工作就得抓细抓小抓实。”驻玉斯屯克阿依库勒村工作队来自阿克苏地区卫健委,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馨说,党员和群众之间要心贴心,不能有堵“冷漠的墙”。“民情说事点”就是群众说话、办事的地方,是政策问询点、民情征集点、便民服务点、矛盾化解点、怨气排泄点。

去年西红柿销售难的问题,就是通过“民情说事点”解决的。接到村民反映,工作队立即走访调查,联系县里超市、小区蔬菜销售点以及电商平台,帮助乡亲们拓展销售渠道。“产量上来了,销售却犯难,效益上不来。”村民吐尼亚孜·艾合买提告诉记者,多亏了“民情说事点”畅通销路,去年他家2个西红柿大棚纯收入超过1.3万元。

村党支部书记热比耶·麦麦提是“民情说事点”负责人,兼任信息收集员,在与乡亲们交流中得知,大家对电线老化、电压不稳意见很大,于是她马上和2名村民代表去供电部门反映。不到一周时间,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要不是认真了解情况及时办理,这事还不知道拖到啥时候呢。”王馨说。

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喀拉萨村有间“石榴籽工作室”,与“民情说事点”相似,也定位于收集民情、解决民忧。喀拉萨村位于克孜勒镇,地处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多。过去,因房屋拆迁、土地承包、民工工资拖欠等问题,各类矛盾交织。

自治区信访局驻喀拉萨村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勇介绍,该村原党支部凝聚力不强,乡亲们遇到问题就去上访,“上访”成了群众口中的高频词。对此,工作队决心推倒干部与群众之间这堵“冷漠的墙”,将矛盾化解在田间地头,于是成立了“石榴籽工作室”。

按照“谁接待谁负责,全程跟踪督办”的原则,“石榴籽工作室”建立了“首办负责、书记督办、多方参与、定期回访”的工作方式,制定了答复程序、办理程序、销号程序及反馈问题处理程序。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党支部成员每天收集辖区内社情民意,每周五到困难多、矛盾多、群众意见多的村民小组倾听群众诉求。

村民喀吾力·伊不拉音家因病致贫,“石榴籽工作室”动员全村党员捐款,为其协调办理了临时救助,申领最低生活保障,还帮助他联系了乌鲁木齐市医院医治。经过治疗,喀吾力·伊不拉音身体已完全康复,一家人重新拾起了生活的信心。

“在基层要先学会说话。”驻村干部感慨道。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有个托万克麦盖提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驻该村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科琼认为,官话、套话也是一堵“墙”,与基层群众交流,就要说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

为更好地解决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这个工作队成立了“365工作站”,一年365天每天都接待群众,群众不满意“问题不销号”,对群众诉求件件有回复。工作站负责人吐尔逊那依说:“我们在工作中就说大白话,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去,才会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工作才做得通、才更有效。”

“种植黑木耳儿,不用去跑腿儿,翻翻小菌棒儿,收入打成捆儿”“红枣卖得好,不仅靠漂亮,更要靠质量”“合作医疗好,个人出钱少,政府补助多,报销比例高”……连日来,记者在阿克苏地区乡村采访,这些“大白话”频频入耳,生动质朴、余味悠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