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持续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加大对贫困劳动力的培训投入,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确保有培训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至少接受一次职业培训,掌握一项就业技能,确保贫困群众家庭成员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云南大理永平县北斗乡梅花村,56位贫困群众正聚集在一起接受技能扶贫电焊工培训。“这个培训太有价值了!”村民常荣华说,他们夫妇俩曾在广州打了两年工,看到那里电焊工相当赚钱。“我们俩要是早点有这项技术,收入怕要多出10万元呢!”
同样是技能培训,会泽县金钟街道以礼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120余名贫困群众参加的是手工艺培训,内容包括指环镶钻、手套缝制、窗帘制作等。从松山村搬迁到以礼集中安置点的贫困户刘顺芬接受培训后说:“家里有两个孩子在上学,不能出去打工,通过政府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我掌握了一技之长,以后就能在家里做手工赚钱了!”
云南省发展改革委易地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永平县和会泽县开展的就业技能培训活动只是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脱贫发展工作的一个缩影。为了确保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云南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持续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加大对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劳务输出培训投入,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确保有培训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人口至少接受一次职业培训,掌握一项就业技能。据统计,2018年1月份至8月份,云南省已完成各类职业培训306.94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120.54万人次。2016年至今,云南省已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076.65万人次。
“知识改变命运,技能创造财富。”对于这句话,家住深山坳里的龙陵县龙山镇核桃坪村贫困户夏安周夫妻感受颇深。他家6口人三代同堂,家里只有几亩山地,没有其他收入,生活贫困。后来通过易地搬迁住进了移民安置点的新居,夫妻俩参加了村里举办的石斛枫斗培训,结业后做起了枫斗加工,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远在广东佛山打工的龙陵县龙山镇河头村村民王国建,同样尝到了掌握一技之长的甜头。“我为石斛枫斗加工大户当领班兼技术‘教头’,管吃管住,每月挣1万多元钱!”王国建说,通过培训,有了石斛枫斗加工资质证,他一直受雇在佛山,为当地农民传授石斛枫斗加工技术,月薪由原来的5000元增加到现在的1万元,自己挣了钱,又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为了使更多的贫困群众通过技能培训发展劳务经济增收脱贫,云南省先后制定印发了《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行动计划(2016-2020)》《关于切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对新一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作出部署,对贫困劳动力在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交通补助、创业贷款、创业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同时,在资金投入上给予充分保障。省财政厅、省人社厅把2016年1.46亿元、2017年1.6亿元的就业补助资金增量部分全部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培训工作,要求各地调整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用于技能培训的比例不少于10%。省农业农村厅投入6197万元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省总工会安排1500万元用于农民工培训,各级妇联协调投入农民工工作经费580万元。为推进劳动力稳定输出,各级各地积极与上海、广东等城市对接,搭建信息互通平台,密切省际劳务协作关系,在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并针对转移就业工作的阶段性特点,在各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不同主题的转移就业专项活动。
如今,云南省通过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的贫困群众已经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据统计,截至2018年8月底,全省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1695.93万人次。其中,省外转移就业502.39万人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62.72万人。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的调查,2018年上半年,云南省农民工务工收入稳步增加,外出务工农民工月收入水平为3271.7元。
为让劳务经济成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云南省将进一步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劳务对接,按照政府引导、部门主抓、中介搭桥、能人带动的方式,引导搬迁人口就地就近就业或向经济活跃区域转移就业,确保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